回首页

簡介

活動訊息

會議

講座

IACS

出版

亞洲現代思想計畫

簽署合作與相關課程

 

 

 

 

 

 

 

 

 

  » 期刊  2018-10-19 《人間思想》第十六期(2017秋季號):馬來亞與印尼——群島的多元思想與疆界想像專號

  

《人間思想》第16期.2017秋季號 

馬來亞與印尼:群島的多元思想與疆界想像專號

主編:陳光興、趙剛、鄭鴻生
尺寸:17x23cm
頁數:240頁
ISSN:2304-3504
定價:300元 (台幣)

~~~~~~~~~~~

【專號:馬來亞與印尼──群島的多元思想與疆界想像】

編案 魏月萍 著

本專號主要是從歷史和政治文化兩方面,重新審視馬來亞(包括新加坡)和印尼之間的紐帶關係。從歷史進程中挖掘其中的連結和斷裂,探索仍影響著當代歷史與現實的問題方向,包括族群性、民族主義、國家主義、以及馬印對抗的歷史影響等。尤其是在一九五○、六○年代冷戰脈絡底下,馬來亞、新加坡和印尼三地的反殖反帝與爭取獨立進程中,可以窺視在不同歷史條件以及政治構想競爭底下,群島之間繪製出各不同的國家疆界想像。「疆界」不僅是空間概念,也含有地理政治的邊界義涵;邊界的劃分界定了自身在馬來群島以及世界的位置,而在實際操作中的包含(include)與排斥(exclude)原則,將決定誰是「我群」(self)誰是「異己」(other),進而追尋鞏固我群疆土與凝聚力的內外因素。

※馬來性與群島疆界空間※

馬來群島之間疆界的想像,往往經由文化、身分、宗教或語言的認同,建構起具有統合性質的想像共同體。其中「馬來性」(Malayness)可以作為群島之間相互認知的軌跡之一。印尼社會運動家希爾瑪.法里德(Hilmar Farid)叩問了幾個重要的問題:(一)為什麼「馬來性」不被看待為建構印尼民族國家的政治工程;(二)擁有眾多馬來人人口的印尼,為何沒有太強的「馬來性」覺醒意識;(三)在印尼,「馬來人」(Malay)的定義究竟是什麼?而「在印尼的馬來人」是種怎樣的說法等。關於群島間馬來人的差異,似乎可劃分出「在馬來半島的馬來人」和「在群島的馬來人」兩大區塊,如何辨別二者之間的共同與差異,則須進一步檢視「馬來人」身分建構的基礎,以及試圖統合馬來人為共同體,其背後的原則與思想,這一切都離不開疆界空間的思考。

汶萊達魯薩蘭大學學者隆美爾.邱拉明(Rommel A. Curaming)著重於菲律賓的馬來性問題,提出菲律賓馬來人身分不獲承認的難題。他以菲律賓的馬來人被排除在馬來人群體的例子,說明「群島馬來人」身分的判準,在於是否具備「穆斯林」身分,由此追問伊斯蘭宗教在馬來人身分建構的重要性。伊斯蘭和馬來人,在歷史構成中被綑綁在一起,他認為需要重新建立一套詮釋方法,尋找一種替代性的歷史想像,以了解群島之間馬來性的競爭論述,以及「成為馬來人」(being Malay)的思想,如何轉化菲律賓人的身分內涵與認同。他同時以擁有「菲律賓馬來英雄」稱譽的革命思想家扶西.黎剎(Jose Rizal,1861-1896)的「夢想」為例,說明扶西.黎剎如何推展出更廣闊的世界主義理念,把馬來人與馬來世界的構想,延伸至人文主義與世界主義的疆界空間。

相較於扶西.黎剎夢想的「世界主義的馬來世界」,菲律賓大學學者拉蒙.吉列爾莫(Ramon Guillermo)的文章則討論了印尼革命思想家陳馬六甲(Tan Melaka, 1897-1949)「人文花園」(Garden of Humanity)的夢想。有趣的是,扶西.黎剎和陳馬六甲兩種夢想投射出不同的世界視野,但同時關切如何在世界中找到菲律賓和印尼各自的位置。作為印尼共產民族主義思想家的陳馬六甲,把菲律賓的「國家英雄」與「革命之父」──扶西.黎剎和安德烈.滂尼發秀(Andres Bonifacio, 1863-1897)置於人文花園中被命名為「大印度尼西亞」(Greater Indonesia)山峰的頂點,彰顯其蘊含的特殊意義。陳馬六甲把扶西.黎剎和安德烈.滂尼發秀歸類為「純正的印度尼西亞人」,針對這點, 拉蒙.吉列爾莫分析說,這是因為陳馬六甲是以種族(race)為基礎,相信馬來亞、印尼和菲律賓是同屬一個國家(nation)。

※殖民治理與社會記憶※

無論是馬來性抑或馬來人身分的連結,除了通過種族、文化習俗或伊斯蘭宗教來打造共同身分認同以外,「記憶」(memory)也是疆界空間建構的重要元素。希爾瑪.法里德曾指說,在印尼群島中,以廖內省(Riau province)擁有最強烈的馬來人身分意識。這樣的意識醒覺,可以追溯至日本占領時期。這與日本殖民地政府企圖把蘇門答臘、新加坡和馬來半島整合為一個管理行政區,建立一個想像共同體以及馬來人身分緊密相關,造就了今日三地馬來人的共同歷史記憶。由此也可提供了解,為何印尼不同群島之間,對馬來人與馬來性問題的敏感度不一樣,對現今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馬來人的情感聯繫也有多重差異。

這樣的想像共同體,背後蘊含的是殖民治理與社會記憶的問題。邁入一九六○年代以後,馬印關係具有較明顯的斷裂。「馬來西亞計畫」的提出,以及1963年馬來西亞成立後爆發的問題,已然融入新馬印三地的當代大眾歷史記憶。在不少左翼分子眼中,馬來西亞計畫是「新殖民主義」工程,它也粉碎了印尼欲建構「大印度尼西亞」國家疆界的美好想像。印尼在1945年宣布獨立以後,印尼統治者不曾停止過擴張國家疆界的欲望,力圖把馬來亞納入在它的政治版圖與疆界空間。在計畫受挫後,印尼社會出現了「粉碎馬來西亞」(Ganyang Malaysia)的行動,並在民間迅速的傳播。印尼歷史紀錄與研究中心主任耶利.韋拉萬(Yerry Wirawan)挑選了幾幅刊登於1962年印尼左翼報紙《Bintang Timur》(馬來語,指東方之珠)的插圖,說明馬印關係的矛盾以及對殖民者的批判。尤其是插圖中馬來西亞首任首相東姑.阿都拉曼被拷問的醜化形象,以及象徵掠奪殖民者的凶猛老虎等,是最直接的視覺衝擊,也是最直接的批評控訴。

無論在建國前後,有關「國家」的論述都無法排除其建構與想像的成分。出生與成長於砂拉越,現執教於八打靈馬來亞大學中文系的吳益婷,勾勒出砂拉越在加入馬來西亞前的政治運動,在跨國和在地因素二者之間,如何發展出以兩種族群性為基礎的政治運動。她以二戰後砂拉越的思想鬥爭為線索,分別從以馬來人為主的反讓渡運動,以及以華人為主的共產運動,重新審視砂拉越的族群性與民族主義,揭示不同族群的砂拉越人對現代與進歩的國家想像。

本專號的五篇文章,可看作為《人間思想》2015年夏季號「重返馬來亞」專號的延續,同時也是2016年亞際書院新馬辦公室在印尼日惹舉辦「馬來亞與印尼:政治與歷史思想的連結與斷裂」會議的部分成果。以印尼作為主要的參照系,冀能打開馬來亞和馬來群島兩個疆界空間的對話,挖掘出更多相互關聯的問題意識。與此同時,藉由來自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汶萊和菲律賓學者的討論觀點,舖展出馬來群島思想的多元脈絡,以及它遺留下來的思想遺產與影響。

 

【目錄】

【戰後左翼口述計畫系列(七)──以陳映真為線索】
004編案
編輯部

005台灣毛派先行者的視野:金寶瑜訪談
陳光興、林麗雲 主訪|郭佳、陳瑩恩 整理

046台灣毛派先行者的視野:金寶瑜訪談側記
林麗雲

【專號:馬來亞與印尼──群島的多元思想與疆界想像】
048編案
魏月萍

052印尼的馬來人問題
希爾瑪.法里德(Hilmar FARID) 著|吳君儀 譯

062黎剎與馬來性分析的反思
隆美爾.邱拉明(Rommel A. CURAMING) 著|吳君儀 譯

082安德烈.滂尼發秀:菲律賓與印尼的無產階級英雄
拉蒙.吉列爾莫(Ramon GUILLERMO) 著|吳君儀 譯

094族群性與民族主義:二戰後砂拉越的意識形態鬥爭
吳益婷(NGU Ik Tien) 著|吳君儀 譯

【視覺筆記:馬來亞與印尼】
108印馬對抗時代前印尼媒體中之馬來(西亞)形象:1962年12月
耶利.韋拉萬(Yerry WIRAWAN) 著|呂怡婷 譯

111影像選輯
耶利.韋拉萬(Yerry WIRAWAN) 圖/文|呂怡婷 譯

【讀書:《探索丁玲:日本女性研究者論集》】
117編案
蔡鈺淩

119女性視線:跨越時空的交錯
王中忱

130與丁玲的三次「相遇」:女性主義與跨-日本視角
賀桂梅

142可敬的探索精神:讀《探索丁玲:日本女性研究者論集》
王增如

149荊棘的道路:我讀《探索丁玲:日本女性研究者論集》
蘇敏逸

【當代史】
157為《七○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選文》一書作序
林麗雲

【陳逸松和他的時代】
173編案
編輯部

174重過江山更千里:陳逸松先生生平簡介
曾健民

178陳逸松與台灣社會民主主義的世代傳承
陳雪梨

193陳逸松的文藝實踐:從陳逸松與張深切合作的《邱罔舍》談起
鍾秀梅

199左翼的集結:從《台灣文學》到《政經報》看良心知識者──陳逸松如何以文化事業實踐社會關懷(1940-1947)
黃文源

210知識分子與國際主義運動:閱讀陳逸松回憶錄的聯想
林深靖

【在亞洲思考】
218推薦序
丘延亮

223《澳門「一二.三事件」──細說六○年代的反殖鬥爭》新書座談會/發表會上的發言
李孝智

233作者/譯者簡介

237《人間思想》稿約

238《人間思想》書訊

 

 

 
    

研究室成員

所在位置

研究室的相本

新竹飲食文化計畫

會議與學術活動相本

會議海報

清大亞太/文化研究室活動記錄

2017

2016

2015

2014

2012-2013

2010-2011

2008-2009

“萬隆•第三世界六十年”系列論壇

2014 IACSS Summer School

重訪後街:以陳映真為線索的1960年代

《尋畫:現實主義畫家吳耀忠》畫展與系列座談

冷戰的歷史文化——東亞批判刊物會議

東亞脈絡下的釣魚台:保釣精神的繼承與轉化

2011思想、歷史與文化高等講座:蔡翔

2011思想、歷史與文化高等講座:池上善彥

2012歷史、思想與文化高等講座:王曉明

2013歷史、思想與文化高等講座:洪子誠

2013台聯大文化研究國際中心年度講座|Partha Chatterjee教授:Empire and Nation/帝國與國族

2013思想、歷史與文化高等講座Madhava Prasad教授

2014 亞洲現代思想計畫年度講座—Ashis NANDY

2012思想、歷史與文化高等講座:戴錦華

Issues

相關學術活動

Inter-Asia.Org

IACS出版書系

專書

期刊

推薦出版品

出版相關座談會錄影影片

「重訪後街:以陳映真為線索的1960年代系列論壇錄影影片

左翼文獻資料庫

陳映真文獻資料庫

錢理群文獻資料庫

會議與座談錄影影片

戰後左翼口述計畫系列:以陳映真為線索

亞際書院

西天中土

陳映真的思想與文學

2011文化研究導論

魯迅:亞洲思想資源

連結機構

2010文化研究概論

研究室成員

所在位置

研究室的相本

新竹飲食文化計畫

會議與學術活動相本

會議海報

清大亞太/文化研究室活動記錄

2017

2016

2015

2014

2012-2013

2010-2011

2008-2009

“萬隆•第三世界六十年”系列論壇

2014 IACSS Summer School

重訪後街:以陳映真為線索的1960年代

《尋畫:現實主義畫家吳耀忠》畫展與系列座談

冷戰的歷史文化——東亞批判刊物會議

東亞脈絡下的釣魚台:保釣精神的繼承與轉化

2011思想、歷史與文化高等講座:蔡翔

2011思想、歷史與文化高等講座:池上善彥

2012歷史、思想與文化高等講座:王曉明

2013歷史、思想與文化高等講座:洪子誠

2013台聯大文化研究國際中心年度講座|Partha Chatterjee教授:Empire and Nation/帝國與國族

2013思想、歷史與文化高等講座Madhava Prasad教授

2014 亞洲現代思想計畫年度講座—Ashis NANDY

2012思想、歷史與文化高等講座:戴錦華

Issues

相關學術活動

Inter-Asia.Org

IACS出版書系

專書

期刊

推薦出版品

出版相關座談會錄影影片

「重訪後街:以陳映真為線索的1960年代系列論壇錄影影片

左翼文獻資料庫

陳映真文獻資料庫

錢理群文獻資料庫

會議與座談錄影影片

戰後左翼口述計畫系列:以陳映真為線索

亞際書院

西天中土

陳映真的思想與文學

2011文化研究導論

魯迅:亞洲思想資源

連結機構

2010文化研究概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