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各期內容摘要
從1997年籌備,2000年開始出版至今,我們已出版了八卷、一共二十八期,每一期都準時成印並且保持質量,茲概述各期內容如下:
http://www.inter-asia.org/page1.aspx?no=496164
第一卷:
第一期是專號Problematizing ‘Asia’,討論在後殖民的處境下,亞洲如何被建構,以及亞洲不同的地方如何與這種由西方所賦予的身份和性質相處,專題成功地為期刊定位,建立IACS要處理的問題意識和在世界學術中的位置和大計。
第二期是專號Politics/Sexuality,內容圍繞著源於西方的女性主義理論和政治在具體亞洲真實政治的語境下所引發的反思和辯論。
第三期是專號Crisis Effects in South Korea,談金融風暴對南韓的影響,及南韓的學術界對南韓發展模式和源於西方和殖民經驗的現代性的反思。
第二卷:
第一期General Issue,主要是希望一年來累積的投稿和非專題性文章能有空間發表。這一期的骨幹文章非常具影響力,它是由著名學者Partha Chatterjee所寫,批評以自由主義為基礎的民主和其隱含的國家暴力,對反省亞洲不同國家的政治運動發展會有長遠的影響。
第二期是專號The Challenges of Critical Academia,討論知識生產和學術政治的關係。
第三期是專號Transitional Era, Transformative Work,大部份的文章選自IACS舉辦的福岡會議的論文,主要是泛現亞際國家之知識份子所關心的議題及討論的方向,並在出版滿一年之際,調整期刊的方向和定位以期符合反應亞洲在地實況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
第三卷:
第一期是專號Post/Cold War Taiwan,以台灣為主題,探討國家範圍內的在地變動,回應台灣自2001年五月大選後的政治、經濟、社會的轉變,尤其是在冷戰或後冷戰的背景下台灣的社會心理結構以及其獨特的現代性。而非學術論文部份,則組成了九一一事件的專題。
第二期General issue則開放各地在地議題的廣泛深入討論,從國族認同、流行文化、社會運動等層次切入。
第三期專號Feminisms in Asia企圖在女性主義運動中,開展一個非西方中心的參考點的討論空間,使亞洲各地社會的在地差異性以及歷史的連續性得以呈顯。
第四卷:
第一期專號Cinema, Culture Industry and Political Societies,是將文化研究之重要研究場域之一:電影,置回其所得以生產、流通以及賦予意義的在地文化、工業、政治社會空間,探討從Cinema這個軸線所牽連出的亞洲各地的文化政治社會脈絡軌跡。
第二期General Issue則廣泛回應各地發生之重要社會、文化論述議題,進行深入討論,此外更特別透過性別議題,探討文化實踐之重要主體:青少年,分析紀錄青少年在該議題上具體之發展與變化。
第三期專號Americanism,以911事件所帶出的美國霸權問題為開端,置放到東亞脈絡之下,反省「美國」與二次大戰日本殖民主義、冷戰、韓戰、以及近三十年來東亞經濟發展之間的複雜關係,透過集中討論焦點於沖繩、南韓、日本、以及美國,呈現亞洲社會的在地差異性以及歷史的連續性。
第五卷:
第一期是Beyond World Cup專號,以2003年在南韓及日本舉行的世足賽在兩地所觸發的廣泛社會、文化甚至知識圈的效應與轉變為主要分析與紀錄場域,探討尤其是在勾連到國族論述、性別角色、青少年、消費文化等的過程及效果。
第二期General Issue,主幹文章以大眾文化為主要討論場域,從電影史觀、大眾文化觀、全球化過程、同志檢查機制論述、運動中的文化想像以及主題樂園的空間建構等議題作為討論焦點。此外在非論文部分則對於區域性的社會運動做了實際的紀錄與反省。
第三期Facets of Islam專號,以911以來一直片面地被以暴力為其主要特質而理解的 Islam社群(們)展現其從不同歷史脈絡、區域關係發展出(中)的多樣性為主要目的,探討其在宗教、政治、社會與文化等層面的不同關注與處境,此外也就東南亞Islam社群們內部的武裝衝突、以及對和平的努力做了紀錄與反省,企圖呈現一個具有歷史縱深與議題廣度的Islam社群生活圖像。
第六卷:
第一期General Issue,探討東亞至南亞地區的在地議題,如日本新出現的大眾文化社會運動形式,中國戰後大審所蘊含的國族議題,並擴及印尼戰後政治暴力與資本擴張的發展。此外在非論文部分,則收錄中國大陸文學傳統、藝術與亞洲定位,同志權等議題相關文章。
第二期General issue則開放各地在地議題的廣泛深入討論,從全球化脈絡談亞太研究、線上日劇迷、南亞男性霸權論述的歷史形構、從泰國大眾宗教談僧侶和靈媒信仰、印尼和菲律賓的公共發言權、 電影工業等。
第三期專號Southasia,探討南亞在地議題,如巴基斯坦國族、文化認同、海嘯之後斯里蘭卡所面對的種族衝突和國家困境、千里達的印度教社群、印度電影工業和法律的相關議題、孟買都市計畫與政策、911後對伊斯蘭身份認同的省思等議題。本刊過去之出版以東北亞為主,這次能夠刊出南亞專號,是在深化東北亞與南亞地區的合作關係。
第四期Bandung/Third Worldism專號,是本刊創刊以來重要規劃的專號,針對1955年於萬隆會議所形成的第三世界理論,在五十週年後進行反思。這一期我們邀請了亞洲的重要知識分子提出他們的觀點,包括Partha Chatterjee,Ashis Nandy,Mushakoji Kinhinde,Cho Heeyoen,錢理群,陳映真,Suh Sung,Samir Amin,Baskara T. Warday等,這是對亞洲戰後歷史最為直接的反思。這些知名學者願意接受本刊邀稿,並如期完成,證明本刊物的影響力和國際能見度正在上升當中,期待在未來可以更為擴大被認知為亞洲知識界的重要平台。
第七卷:
2006年第一期General Issue收錄中國及東南亞的議題,包括晚清時代的 “國民”論述、上海知識份子與咖啡文化的集體主體性、印度Keralam一地關於性別的辯論、當代新加坡電影中的 “異質性”、星馬地區的文化政治等等。
第二期專號Trans/Gender由Prof. Fran Martin與何春蕤教授共同主編,主要在探討亞洲的跨性文化與性工作者相關的議題,希望能創造一個讓跨性主體發聲的空間。內容包括跨性朋友的親身經驗、日本新宿變裝者社群的討論、台灣跨性主體的形構、台灣男同志在網路空間展演的娘娘腔特質以及跨性別者的公民權等主題。非論文部分則包括了關於亞洲性工作者的討論及視覺作品。
第三期General Issue收錄了關於電影中“漂泊離散”這一主題的討論,並在文中比較了香港的春光乍洩、伊朗的醉馬時刻和土耳其的遠方三部電影。此外,也收錄探討電影 “無間道”中時間及記憶暴力的文章。本期內容還包括了新加坡學生運動的議題,伊斯蘭經典中的女性再現以及台灣與上海的文化身份認同等。值得一提的是本期還收錄了探討大陸延安木刻與現代性及政治間關聯的文章。
第四期專號的主題為The Asian Sixties,由Prof. Christopher Connery主編,收錄了2005年八月在新加坡大學舉辦的會議 “Asian Horizons: Cities, States and Societies” 中發表的文章。相對於世人熟知的美國六零年代,本期專號收錄的文章則探討了亞洲各地在六零年代所發生的運動和浪潮。包括了文化大革命;南韓、泰國的社會運動;星馬的左翼運動、印尼的共產主義與CIA間關係的討論,以及日本六零年代的政治美學。
第八卷:
第一期General Issue中探討的議題包括中國與東亞各地在政治、經濟及文化各層面中對“亞洲”的想像;性別議題則包含了外籍新娘在台灣的困境,印度Kerala一地在 “gender paradox”概念之下,對於女性的再現。另外也收錄了藉由流行文化去探討性別、國族以及身份認同等的議題。本期的visual essay由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提供,以紀念在公娼運動中勇敢抗爭的官秀琴女士。而非論文部分則集結了紅潮運動的論述以及圖像記錄。
第二期專號主題是東南亞電影,由澳洲國立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的Khoo Gaik Cheng 教授負責主編,集結了2004年於新加坡國立大學舉辦的研討會文章。內容主要在關注東南亞各國的商業與獨立影片,並分析影片中的複雜性與多元性,作為文化、國家以及社會的再現。值得一提的是,本期作者除了電影學者外,也包括短片導演、電影史學者以及發行商等具有實際操作經驗的作者。
第三期General Issue收錄關於南亞的議題,例如對泰國的 “半”殖民性(semicolonial)的探討;在全球化浪潮下,印度網路科技與色情的興起與規訓;菲律賓流行音樂與抗議音樂的能動性。東亞的部分則有南韓抽象畫與國家認同的分析;以及探討功夫電影和中國流行音樂的文章。非論文部分特別收錄聯合國助理秘書長Jomo K. S. 教授來台參與 “亞洲學術出版的全球化會議”所發表的基調演講。
第四期以同志研究為專題,由台大外文系教授朱偉誠及本刊編委Fran Martin教授(University of Melbourne)負責。文章內容包括日本、韓國、香港、台灣及中國大陸的同志議題;而這些議題不僅限於學術討論,更重要的是擴及在地的論述和經驗,而形成了跨地域的對話。
第九卷:
第一期General Issue除收錄賴聲川導演為紀念楊德昌導演所寫的短文,以及知名學者Partha Chatterjee教授(Columbia University)在IACS上海會議的基調演講外,也包括來自亞洲各地的不同議題,例如文學、政治等。此外也包含對OEM科技,及福建地區與新加坡文化產業的深入探討。
第二期專號將以侯孝賢為主題,主編為魏玓教授(交通大學傳科系)與Paul Willemen教授 (University of Ulster),本期專號也將是亞洲第一份以侯孝賢導演為主題的英文學術刊物。內容邀請各地知名的電影學者、影評人與導演提出對侯導之電影的分析與討論(包括日本的蓮實重彥先生,聞天祥老師,戴錦華教授和Kumar SHAHANI導演等),並收錄侯導的演講與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