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页

簡介

活動訊息

會議

講座

IACS

出版

亞洲現代思想計畫

簽署合作與相關課程

 

 

 

 

 

 

 

 

 

  » 2010-2011  2011-06-17 [國際會議]亞洲現代思想計畫討論會──2011年東亞批判刊物上海會工作坊

 亞洲現代思想計畫討論會──2011年東亞批判刊物上海會工作坊

Modern Asian Thought Project:2010 East Asian Critical Journals Workshop in Shanghai
  
會議議程
 時間地點:2011年6月17-18日,上海大學
 
主題:東亞各地思想狀況及其困境
 6/17 (五)
 9:30-10:00 開場
 10:00-13:00 韓國與日本地區
 主持人:薛 毅
 主講人:白永瑞(創批),“中國對我們而言為何?為探索東亞現代思想資源的事列探討”
            池上善彥(現代思想), “我們買食鹽” (We buy salt)        
討論人: 慕唯仁、高士明 、羅崗、王智明
 13:00-14:30 午餐休息
 14:30-17:30 沖繩、東南亞(馬來西亞、新加坡)
 主持人:藍弘嶽
 主講人:仲裏效(Edge), “沖縄、「エッジ」を生きる思想”
        (Okinawa, Modern Thought Living at the "Edge")
         魏月萍、潘婉明(民間評論),“隱匿與存在: 馬共的歷史詮釋與知識生產”
         柯思仁(圓切線),“想像馬來亞,操演多元文化:1950年代的新加坡華文知識界”
 討論人:李政勳、若林千代、王中忱、賀照田
 6/18 (六)
 10:00-13:00 港、台、大陸
 主持人:任佑卿
 主講人: 羅永生、陳清僑,“六、七十年代的回歸論述”
        趙 剛(台社),“陳映真的提問與困惑”
王曉明(熱風), “漫談中國現代早期思想”
 討論人:岡本由希子、白池雲、 田仲康博,張頌仁
 13:00-14:30 午餐休息
 14:30-17:30 綜合討論與未來工作
 主持人:陳光興
 與談人:孫歌、白元淡、岩崎稔、蔡翔
 
 
會議主辦:熱風學術、上海大學文化研究中心
會議合辦:創作與批評、台灣社會研究、現代思想、返風、IMPACTION、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計畫參與推動發起刊物:
 
創作與批評
台灣社會研究
現代思想
返風
熱風學術
現代中文學刊
IMPACTION
民間評論
圓切線
區域:亞洲研究論叢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Movements
 
連帶機構:
 
延世大學國學研究中心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沖繩大學地域研究所
上海大學中國當代文化研究中心
聖公會大學東亞研究所
世新大學台灣社會研究國際中心
東京外國語大學海外事情研究所
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研究院
華東師範大學當代中國文學與資料研究中心
清華大學人文與社會高等研究中心
Consortium of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Institutions
 

------------------------------------------------------------------------------------------------------- 

基本構想
 
在殖民帝國主義與全球冷戰體制的格局下,東亞(乃至於整體亞洲地區)的思想界在二十世紀中,長期處於無法順暢交流與互動的狀況。1990年代起,隨著冷戰結構的鬆動,零星與局部的越界接觸開始慢慢發生。過去二十年間,我們累積的交流經驗中看到的是當前各地思想界分享著共通的困境與煩惱。一兩個世紀以來,主導性的知識狀況把亞洲知識人的眼睛、心、情帶向歐美世界,那兒形成的思想很奇妙的成為我們今天共同的資源,而屬於我們自己的重要思想卻不斷在流失中,所造成的後遺症不僅是亞洲各地思想界彼此的漠視,更為嚴重的是各地知識界內化了歐美的眼睛來觀看自身,內部不符合歐美知識方式的重要思想都被輕蔑的對待、排除、跳過,以致於知識生產沒法貼近我們自己所處的生存環境,更別說提出有效的歷史解釋了。
「亞洲現代思想計畫」試圖轉化這個扭曲的知識狀況,否則繼續走下去會是在死巷子中原地踏步。
在過去十幾年間,東亞批判刊物的成員,透過非正式的小規模連帶,慢慢搭建起了一個具有相互信任的網絡,特別是2006年於首爾、2008年於臺北,2010年於金門,開始以會議的形式更為深入的接觸,現在我們認為時機似乎成熟了,大家可以開始一起做些事,對東亞批判的思想界提出這個計畫的初步構想,具有脫除冷戰、向亞洲回心的特殊意義。
我們初步的想法是,把各地的知識網絡連結起來,將大家正在進行的工作能夠形成一個相互支援、協助的多層次連結。匯聚的焦點擺在「亞洲現代思想」,這裡的「現代」不具規範性是操作性的歷史時間概念,範圍大致上是從十九世紀末至今;「亞洲」基本上是空間上的相對概念,承繼的是亞非拉的是第三世界主義的想像;「思想」意味著對歷史進程中對於現實的具體思考與回應,根植於思想者與社會的立體關係,包括支撐著思想的精神、心境與情感的內在動力,與歷史政治社會。
「亞洲現代思想計畫」最基本的工作在於:1) 重新整理、搶救逐漸流失中的資料,2) 編纂重要的思想相關文本,3) 以各種亞洲語言(含英文)出版、翻譯上述重要思想資源在區域與世界範圍內流通;在以上的基礎下,希望未來能夠推動研究與知識再生產的工作,乃至於能夠形成跨國比較研究團隊。細緻的知識與工作將在2011年六月中於上海大學中國當代文化研究中心的本次會議中討論。
我們希望不說大話,能夠做實際的知識工作,在小範圍內捲起研究「亞洲現代思想」的連帶運動。
 
與會人員簡介
 
(按姓氏筆劃排序)
 
1、王中忱(WANG Zhongchen
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導。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理事,《中國現代文學叢刊》編委,《國際理論空間》編委。專著有《越界與想像——20世紀中國、日本文學比較研究》、論文《蝴蝶緣何飛過大海——殖民曆、殖民都市與<>詩人群》。曾獲《世界文學》翻譯獎(2001年)。
 
2、岡本由希子(OKAMOTO Yukiko
1967年生まれ。編集者。『けーし風』編集委員。沖縄平和市民連絡会。比嘉豊光写真集『赤いゴーヤー』(ゆめあーる、2006年)他、沖縄の文化実践や批評にかかわる編集にかかわる。
 
3、王曉明(WANG Xiaoming
上海大學文化研究系教授、中國當代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紫江講座教授。近著有《半張臉:中國的“新意識形態”》(2003),《在思想與文學之間》(2004)和《文學經典與當代人生》(2008);近期編著《中國語言文學本科必讀書目》(2010),《中文世界的文化研究》(2010),《太平洋西岸文化研究的歷史與未來》(2010)和《熱風學術》(第四輯)(2010)。
 
4、王智明 (Chih-ming Wang)
臺灣中研院歐美所助研究員,清華大學外語系合聘助理教授(2009-2011)。研究興趣為亞裔美國文學、保釣運動、文化研究以及離散論述。翻譯過印度學者帕薩•查特吉的文章(“Community in the East”),另編有「文化研究:遊與疑」(《思想》雜誌2010年6月專號)以及《啟蒙、狂飆、反思:保釣運動四十年》(與謝小芩和劉容生合編,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學術著作散見中英文期刊:《中外文學》、《文化研究》、《歐美研究》以及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American QuarterlyChinese America。目前正在進行關於亞裔離散文學與臺灣外文系學術史的相關研究。
 
5、鳥山淳(Toriyama Atsushi
1971年生。沖縄國際大學総合文化學部准教授。現代沖縄政治社會研究。『けーし風』編集運営委員。近著に『高度成長の時代3 成長と冷戦への問い』(共著)など。
 
6、白元淡(Paik WonDam
韓國聖公會大學中國學系教授,系主任, 聖公會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季刊《黃海文化》編輯委員,季刊《進步評論》編輯委員, Columbia University(U.S.A) 訪問學者,上海大學文化研究系海外教授,東亞文化共同體論壇企劃執行委員長, 韓國中國現代文學學會副會長,韓國現代中國學會副會長, 著書《東亞的文化選擇, 韓流》(Pentagram, 2005) 《冷戰時期亞洲文化景觀 1》(現實文化硏究, 2008), 《冷戰時期亞洲文化景觀 2》(現實文化研究, 2009) 主要論文有《九十年代後社會主義中國的控制和調節機制: 文化體制改革, 社會主義文化市場, 跨國國族主義, 文化公共性》(2011)等。
 
7、白永瑞(BAIK Youngseo
任職于韓國延世大學歷史系,任國學院院長,並擔任《創作與批評》季刊主編以及《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編委。著有《思想東亞:韓半島視角的歷史與實踐》(2009)、作為發現的東亞(2000);編有《東亞的地域秩序:從帝國到共同體》(2005)、《從周邊看到的東亞》(2004)
 
8、田仲康博(TANAKA Yasuhiro
1954年生まれ。國際基督教大學アーツ・サイエンス學科准教授。ウィスコンシン大學社會學部博士課程修了(Ph.D.)。社會學、メディア・文化研究。近著として、「円環の外へー映射にみるアジア・沖縄へのまなざしー」(岩渕功一編『越える文化・交錯する境界』山川出版社、2004年)、『風景の裂け目―沖縄、佔領の今―』(せりか書房、2010年)など。
 
白池雲(BAIK Jiwoon)
BAIK Jiwoon is a lecturer at Yonsei University. She earned her PhD degree with a dissertation on Liang Qichaos enlightenment thought and Chinese modernity discourse. Her publication includes Murakami Haruki and the historical memory of East Asia(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2010), East Asian perspective on Taiwanese identity(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2010). She is also a member of the editorial staff of the Quarterly Changbi.
 
10、池上善彥IKEGAMI Yoshihiko
1956年生まれ。1991年より雑誌『現代思想』編集部勤務。1994年より編集長。近著として、「戦後日本のサークル運動ー第三の空間を開く作業ー」(明治大学軍縮平和研究所『軍縮地球市民』第11号、2008年)、「『貧困』を概念化するーテント芝居『阿Q転生』に寄せてー」(『一冊の本』2008年12月号)、「選択と資源ー中国ドキュメンタリーについてー」(成蹊大学『アジア太平洋研究』第34号、2009年)など。
 
11、仲裏効(N AKAZATO
1947年沖縄南大東島生まれ。雑志『EDGE』創刊に加わり、編集長を経て、現在映射批評家。著書に『オキナワ、イメージの縁(エッジ)』(未來社、2007)、『フォトネシア』(未來社、2009)など。共編著に「沖縄寫真家シリーズ 琉球烈像全9巻」(監修・解說、未來社)、『沖縄問題とは何か』(弦書房、2008)、『沖縄映畫論』(作品社、2008)など。その他、映畫『夢幻琉球・つるヘンリー』(高嶺剛監督、1998)共同腳本、2003年山形國際ドキュメンタリー映畫祭沖縄特集「琉球電影列伝」コーディネーターなど。
 
12、任佑卿( Woo-Kyung Im)
韓國聖公會大學東亞研究所HK教授。研究領域為國族主義與性別研究,具體包括五四時期反傳統主義研究、張愛玲研究、韓國戰爭時期中國國民動員研究等。並著有〈國族的界線和文學史:論建構臺灣新文學史與張愛玲研究〉(《文化研究》期刊2期,2006)、〈記憶之戰:全球化時代民族記憶的裂變、縫合及其性別〉(《臺灣社會研究》季刊70期,2008)、〈1990年代以來韓國東亞輪的演變〉(《臺灣社會研究》季刊75期,2009)。〈韓國戰爭時期中國的愛國公約運動與女性的國民化〉(《中國現代文學》季刊48期,2009)、〈女性的時間、敍事與國族:對張愛玲《傳奇》的徵候閱讀〉(《中國現代文學》季刊55期,2010)
 
13、孫 歌(SUN Ge
任職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文學所,擔任《臺灣社會研究季刊》、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Movements編委。曾任日本東京大學、 美國華盛頓大學客座研究員,日本東京外國語大學、一橋大學、德國海德堡大學客座教授等。著有《亞洲意味著什麼》(2001)、《主體彌散的空間》(2002)、《竹內好的悖論》(2005)與《文學的位置》(2009)。
 
14、朱善傑(ZHU Shanjie)
上海大學文化研究系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現當代文學,文化研究。
 
15、陳光興(Kuan-Hsing CHEN
任職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負責亞太/文化研究室,曾為新加坡國立大學資深客座研究員、韓國延世大學與北京清華大學客座教授。為台社成員,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Movements期刊執編。著有Asia as method: towards deimperialization(2010),《去帝國──亞洲作為方法》(2006)、《帝國之眼》(2003;漢城,韓文版)、《媒體/文化批判的人民民主逃逸路線》(1992)等。
 
16、李政勳(Jeong Hoon Lee
任職首爾大學中文系。 研究方向是中國現當代文學,思想與文化。 並關心東亞區域內的知識交流活動。 最近有編著《東亞:認識視野與實踐場域》(2010;高麗大學亞細亞研究所出版部)
 
17、汪 暉(WANG Hui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曾先后在哈佛大学、加州大学、北欧亚洲研究所、华盛顿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柏林高等研究所等大学和研究机构担任研究员、访问教授。主要著作有:《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1990)、《无地彷徨:“五四”及其回声》(1994)、《汪晖自选集》(1998)、《死火重温》(2000)、《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2005)等。编有《文化与公共性》、《发展的幻象》等多种著作,论文被翻译为英文、日文、韩文、法文等。
 
18、張頌仁(CHANG Tsong-Zung
策展人,中國美術學院客座教授,漢雅軒畫廊藝術總監,香港亞洲藝術文獻庫聯合創辦人,國際藝術批評家委員會(AICA)香港分會聯合創辦人。近期策展包括: 2001威尼斯雙年展香港館、「文字的力量」系列展、「幻影天堂:中國新攝影」展、「開放的亞洲:2005威尼斯國際雕塑年展」、「黃盒子:當代藝術與中國空間」系列研究計畫、「2007聖保羅建築雙年展」 、「漆藝的精神空間」及2008「第三屆廣州三年展:與後殖民說再見」等。
 
19、陳清僑(CHAN Ching-Kiu
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教授。1988 至1997年間任教香港中文大學英文系,其間建立「香港文化研究計畫」,並主編「香港文化研究叢書」(香港中文大學及牛津大學出版社1995-2000)。自1998年始執教于嶺南大學,創立「文化研究文學士」(榮譽)課程,於2000至 2003年任文化研究系首屆系主任。曾編著《身份認同與公共文化:文化研究論文集》、《文化想像與意識形態:當代香港文化政治論評》、《情感的實踐:香港流行歌詞研究》(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合著《否想香港:歷史、文化、未來》(臺北:麥田1997),合譯《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北京:三聯1997) 。
 
20、羅小茗(LUO Xiaoming
上海大學當代文化研究系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城市研究、日常生活研究和課程改革。近期發表:《課程改革中的歷史教科書事件》(《開放時代》2009年5月),《想像國家的方式:從熱播的國產電視劇談起》(《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010年9月),《“社會生活”的障眼法——來自課程改革的思考》(《熱風學術》,2010年8月),Curriculum Reform in the Course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e Case of Shanghai,(Cultural Studies, Volume 25, January 2011)等。編輯:《“城”長的煩惱》(2010年),《製造“國民”:1950-1970年代的日常生活與文藝實踐》(20011)。
 
21、羅 崗(LUO Gang
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主要從事20 世紀中國文學研究、文化研究。曾發表《文學香港:想像城市的一種方式》、《對整體性危機的文化回應》、《文學:實踐與反思》、《現代“文學”與現代“文學觀念”》等多篇學術論文,著有《生命風景線》(合著)、《記憶的聲音》、《無聲的黃昏》(合著)等,編有《帝國、都市與現代性——知識份子論叢》、《視覺文化讀本》、《批評空間的開創》等。
 
22、金 杭(Hang KIM
Hang KIM is the HK Research Fellow in Research Institute of Korean Studies at Korea University, and also a member of Editorial Board of Quarterly Changbi. His publication includes ‘Nationalism as a Descision and Asia as a Method’ (2009), ‘A Philosopghical turn toIn-dem-Uri-Sein’ (2009), ‘Tenno as Excetional Exception’ (2010), ‘Devine Violence and Profane Happiness’ (2010).
 
23、若林千代(WAKABAYASHI Chiyo
1966年生まれ。沖縄大学法経学部准教授。津田塾大学大学院国际关系学科博士后期课程修了(Ph.D./国际关系学)。沖縄現代史、東アジア国際関係史。『けーし風』編集委員。近著として、「沖縄現代史のなかで朝鮮戦争を再考する」(『沖縄法政学会会報』第22号、2010年)など。
 
24、岩崎稔(IWASAKI Minoru
IWASAKI Minoru is a professor of philosophy and political thought at the Tokyo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His most recent publication is Fifty Famous Writers of Postwar Thought (2006).
 
 
25、趙 剛(CHAO Kang
現任東海大學社會系教授,同時也是《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編委。學術上的核心關懷是激進民主,一併關注社會運動、民族主義、多元文化與全球化等關連議題。著有《小心國家族》(1994)、《告別妒恨》(1998)、《知識之錨》(2005);譯有《法國1968:終結的開始》(1998)。
 
26、柯思仁(QUAH Sy Ren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國立臺灣大學畢業,英國劍橋大學博士。新加坡文化評論社團圓切線創社成員,現任理事,《圓切線》創刊主編。研究興趣包括新加坡劇場史、新加坡文化與社會、華人劇場與表演等。著有 Gao Xingjian and Transcultural Chinese Theater、《文學批評關鍵字》(2008,合著)、《戲聚現場:新加坡當代華文劇作選》(2010,合編)、《郭寶昆全集》(總編輯)等。 (2004)
 
27、賀照田(HE Zhaotian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副研究員,臺灣社會研究季刊成員。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思想史和中國現當代文學。著有《當代中國的知識感覺與觀念感覺》(2006);編有《顛躓的行走:二十世紀中國的知識與知識份子》(2004)、《在歷史的纏繞中解讀知識與思想》(2003)等。
 
28、高士明(GAO Shiming
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常務副院長,研究領域包括視覺文化研究、當代藝術研究以及策展實踐。近年來,他參與策劃了許多大型學術性展覽,包括“地之緣:亞洲當代藝術的遷徙與地緣政治”系列研究計畫(2002-2004)、“影像生存:第五屆上海雙年展”(2004)、“顯微學:中國當代藝術展”(2005)“黃盒子:中國空間裏的當代藝術與建築”學術邀請展(2006)、“第六屆聖保羅建築雙年展”中國特展, “地軸轉移:藝術家對香港回歸十周年的回想”(2007);他還擔任了“巡迴排演:第八屆上海雙年展”(2010)、“與後殖民說再見:第三屆廣州三年展”(2008)、 “影子的煉金術:第三屆連州國際攝影年展”(2007)等重要國際大展的策展人。近年來,高士明編輯出版的書籍包括:《視覺的思想》(2002)、《地之緣:亞洲當代藝術與地緣政治視覺報告》(2003)以及《與後殖民說再見》(2009)、《巡迴排演》(2010)、《胡志明小道》(2010)等,即將出版個人著作《行動的書》
 
29、倪文尖(NI Wenjian
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主要從事20 世紀中國文學研究。曾發表《作家錢鐘書通論》、《欲望的辯證法——論邱華棟的寫作姿態》、《上海/香港:女性眼中的“雙城記”》等多篇學術論文,著有《欲望的辯證法》,編有《上海:記憶與想像》、《90年代思想文選》、《文人舊話》等。
 
30、富山一郎(TOMIYAMA Ichiro
TOMIYAMA Ichiro is professor of the graduate school of letters of Osaka University, teaching Japanese history especially about Okinawa/Cultural Studies. Author of The Modern Japanese Society and 'Okinawan' (近代日本社會と「沖縄人」), Memory of Battlefields (戦場の記憶) and Presentiments of Violence (暴力の予感). He is also a member of the editorial board of IMPACTION, a bimonthly journal which was born among the movements of new left in Japan and published in 1979.
 
31、彭明偉(Ming-Wei Peng
臺灣清華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臺灣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領域中國現代研究、當代文學研究、臺灣文學研究、西洋文學思潮研究。發表論文《周氏兄弟與辛亥革命的挫敗》、《愛羅先珂與魯迅1922年的思想轉變——論〈端午節〉及其他作品》、《魯迅《野草》的寫作藝術》等,著有《五四時期周氏兄弟的翻譯文學之研究》、《韓少功小說研究》。
 
32、藍弘嶽(Hung Yueh Lan
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科博士,現任臺灣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日本近代思想史、日本漢學、東亞思想文化交流史、荻生徂徠思想。發表論文《荻生徂徠的翻譯方法論――訓讀與徂徠的「譯學」》、《徂徠學における易――「文」「術」としての道をめぐって》、《歴史家としての荻生徂徠――中國・日本の歴史に対する認識をめぐって》等。
 
33、雷啟立(LEI Qili
現任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教授、副院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員。文學學士(華東師大,1989),文化研究碩士(香港嶺南大學,2003),文學博士(華東師大,2008)。曾從事編輯出版工作多年,任編輯部副主任、副編審。2007年8-12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訪問學人。著有《傳媒的幻象——當代生活與媒體文化分析》、《在呈現中建構——傳媒文化與當代中國人精神生活研究》、《苦境故事——周作人傳》等。近年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編輯出版史和傳媒文化研究工作。
 
34、慕唯仁(Viren Murthy
加拿大渥太華大學歷史系教授。
 
35、蔡 翔(CAI Xiang
上海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文學批評及散文隨筆寫作,主要論著有《一個理想主義者的精神漫遊》、《日常生活的詩情消解》、《回答今天》《躁動與喧嘩》《此情誰訴——中國知識份子的歷史性格》等,隨筆集《自由注解》《寫在邊緣》《語詞別解》,散文集《神聖回憶》等。主編“新經典文庫” 小說叢書(9種)。
 
36、潘婉明(PHOON Yuen Ming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博士候選人。研究趣興包括馬共歷史、華人新村、左翼文藝與性別關係等,著有《一個新村,一種華人?──重建馬來(西)亞華人新村的集體記憶》(2004)。
 
37、薛 毅(XUE Yi
現任上海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主要從事現當代文學研究、文化理論研究、魯迅研究,是上海重要的現代文學批判學者。著有《無詞的言語》(1996)、《當代文化現象與歷史精神傳統》(2007);編有《現代語文讀本》(2002)、《鄉土中國與文化研究》(2008)、《魯迅與竹內好》、《西方都市文化研究讀本》(2008)。
 
38、魏月萍NGOI Guat Peng
馬來西亞人,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哲學博士,目前任教於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研究領域涉及中國思想史、明代理學、三教合一等課題;也旁涉有關馬來西亞華人歷史、文學/文化的知識建構與生產。任教于大學前,曾任馬來西亞華文報館的專題記者與文化副刊主編,並曾合編思想雜誌書《民間評論》系列,出版了《解構媒體權力》、《華人政治思潮》、《再見馬哈迪》與《走近回教政治》。近編有《回家──麻風病患與後代集體被隔離的情感》(即將出版,2011)。
 
    

研究室成員

所在位置

研究室的相本

新竹飲食文化計畫

會議與學術活動相本

會議海報

清大亞太/文化研究室活動記錄

2017

2016

2015

2014

2012-2013

2010-2011

2008-2009

“萬隆•第三世界六十年”系列論壇

2014 IACSS Summer School

重訪後街:以陳映真為線索的1960年代

《尋畫:現實主義畫家吳耀忠》畫展與系列座談

冷戰的歷史文化——東亞批判刊物會議

東亞脈絡下的釣魚台:保釣精神的繼承與轉化

2011思想、歷史與文化高等講座:蔡翔

2011思想、歷史與文化高等講座:池上善彥

2012歷史、思想與文化高等講座:王曉明

2013歷史、思想與文化高等講座:洪子誠

2013台聯大文化研究國際中心年度講座|Partha Chatterjee教授:Empire and Nation/帝國與國族

2013思想、歷史與文化高等講座Madhava Prasad教授

2014 亞洲現代思想計畫年度講座—Ashis NANDY

2012思想、歷史與文化高等講座:戴錦華

Issues

相關學術活動

Inter-Asia.Org

IACS出版書系

專書

期刊

推薦出版品

出版相關座談會錄影影片

「重訪後街:以陳映真為線索的1960年代系列論壇錄影影片

左翼文獻資料庫

陳映真文獻資料庫

錢理群文獻資料庫

會議與座談錄影影片

戰後左翼口述計畫系列:以陳映真為線索

亞際書院

西天中土

陳映真的思想與文學

2011文化研究導論

魯迅:亞洲思想資源

連結機構

2010文化研究概論

研究室成員

所在位置

研究室的相本

新竹飲食文化計畫

會議與學術活動相本

會議海報

清大亞太/文化研究室活動記錄

2017

2016

2015

2014

2012-2013

2010-2011

2008-2009

“萬隆•第三世界六十年”系列論壇

2014 IACSS Summer School

重訪後街:以陳映真為線索的1960年代

《尋畫:現實主義畫家吳耀忠》畫展與系列座談

冷戰的歷史文化——東亞批判刊物會議

東亞脈絡下的釣魚台:保釣精神的繼承與轉化

2011思想、歷史與文化高等講座:蔡翔

2011思想、歷史與文化高等講座:池上善彥

2012歷史、思想與文化高等講座:王曉明

2013歷史、思想與文化高等講座:洪子誠

2013台聯大文化研究國際中心年度講座|Partha Chatterjee教授:Empire and Nation/帝國與國族

2013思想、歷史與文化高等講座Madhava Prasad教授

2014 亞洲現代思想計畫年度講座—Ashis NANDY

2012思想、歷史與文化高等講座:戴錦華

Issues

相關學術活動

Inter-Asia.Org

IACS出版書系

專書

期刊

推薦出版品

出版相關座談會錄影影片

「重訪後街:以陳映真為線索的1960年代系列論壇錄影影片

左翼文獻資料庫

陳映真文獻資料庫

錢理群文獻資料庫

會議與座談錄影影片

戰後左翼口述計畫系列:以陳映真為線索

亞際書院

西天中土

陳映真的思想與文學

2011文化研究導論

魯迅:亞洲思想資源

連結機構

2010文化研究概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