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页

簡介

活動訊息

會議

講座

IACS

出版

亞洲現代思想計畫

簽署合作與相關課程

 

 

 

 

 

 

 

 

 

  » 陳映真的思想與文學  2019-02-18 思晴
 

讀書心得 / 《萬商帝君》

這篇故事上學期看過,這學期再看一次,我最想探討的是林德旺,雖然到最後他發瘋了,他的人生從小到大都很有可看性。先從他小時候,家裡很窮困,倩下一大筆債,所以他成了一個債主的兒子,用來抵債。從小他的環境就變動很大,養父也不是什麼穩定性情的人,林德旺有說夢話的習慣,不過再以前的家好像也沒人提起,我覺得應該是小孩子心理壓力很大,所以借由說夢話來抒發平常累積的情緒。在這篇文章林德旺的夢境和回想,通常都帶著灰暗的氣息,在小時後被欺負的陰影,我想他到現在還忘不了,那個河床(p194),故鄉的夢魘,那個阿倉哥的惡作劇,都代表著他無法擺脫鄉下、無法擺脫令他懊惱的、慌亂又令他羞恥的家(河床),對於家的情感,林德旺是希望家人支持他的想法,但是鄉下人一碰到資本主義掛帥的商業,總是特別的畏懼,因為不了解也「不可能」去了解,沒有足夠的知識去供應,鄉下的孩子多半只能掙扎在細縫邊緣,林德旺是個很好的例子,他雖然念過高中、字寫得漂亮而且也看了很多青年人如何創業的書,但還是只能當個小小的職員,我覺得城鄉的差距,從此就開始擴大。所以姊姊素香,她還是個很傳統的女性,並不希望林德旺離開家鄉,因為「花草若離了土…就要枯黃」(p188)林德旺與家庭的關係從此更為分裂,家是一個人最後可以隱藏的地方,老師也提過,在現代這種社會下,每個人的精神狀態都很不穩定,社會轉變的過程中,只有家的親情關係是不會改變的,但是林德旺連家都無法回去,甚至心理是瞧不起的,他無法忍受那個淒涼的地方,扼殺了許多的希望,所以林沒有「家」這個仲介去平衡他的心,才會使他一直犯病。

病和林德旺,像是同等的語詞,他瘦弱的外表就很難讓人聯想到健康,但最厲害的是他的心病,他其實很上進,很想功成名就,但社會沒有給他這個機會,或者可以說,他找錯了方向去努力,到這種跨國公司工作,憑高中的學歷,實在是難以有升遷的機會。林德望很像魯迅筆下的狂人,但是同時他也是最清醒的人,還記得他在書上(p204)說的:「這懦弱、不敢說實話的人間,不敢說真話的世界。」我們知道自己進入跨國集團就是要賺大錢,但是同時也要利用一些技巧剝削自己土地上的人,劉福金和陳家齊也從民族主義中脫離,甘心成為商業資本的公民,他們想要獲取的利益,還不是從台灣這塊土地的人供應?可是他們無動於衷,只要賺錢就好,訂立一些華麗的銷售手段,最後苦的還是消費者,「吃著同類的肉,啃著同類的骨,喝著同類的血…」(p204),從一個瘋子卻可看出資本主義的黑心,陳映真也用此來批判這個人吃人的世界。
林德旺從高二就有進精神院的紀錄,我認為那時期的他無法與家產生認同感,或者應該說,他想逃避現實,這麼衰敗、破舊的家,連他的學費都快要負擔不起,只有姊姊支持他讀書,所以姊姊就像他的母親,平衡他與這個世界、家庭的媒介。但是離開家到台北找工作後,與家庭的羈絆又更少了,甚至連姊姊素香也力勸他回到故鄉,因為外邦人是不可能替我們著想的,別傻了天真的弟弟…。林德旺在此感到空虛,且衰弱,他忿恨不了解為何連姊姊都要阻礙他?而且他又在公司得不到賞賜,他一直歸咎於看到老金和Lolitta的偷情而阻礙他發展的道路,他很後悔又自責,因為他認為陳家齊應該也是與他們兩一夥的,現在這樣,陳經理都對他不理不睬,自己真是倒楣透了。林德旺無法忍受被看不起的生活,無法忍受他不能成為經理,無法忍受他對陳經理釋出這麼多忠誠卻不被接受,在p209他說了:「一天就有三個地方要Manager,這分明就是帝君爺的指示。」他被自己的話嚇到,我在此的解讀是,他還是忘不了鄉下,應該說也是無法拋棄過去的情感,帝君爺是傳統的民間信仰,他還是要靠此來連結資本主義。但從這刻起,他已經無法承受壓力,發了瘋,但是想想他的確是很可憐的人,不就也像一些鄉村的孩子,無法與大都市接軌,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的悲哀,在此更能感受到資本主義對人的戕害。
在這種世界下,我覺得Rita是宗教的代表,人必須要有信仰去渡過這個可怕的剝削與不人道,精神面的不安定,家是一種解脫的方法,但家可能太遠無法回去,此時隨處可見的教會可能成為一個力量,去支持這些心靈有創傷的人們,可能跟陳映真的宗教背景有關係,所以Rita像天使的形象,深植在林德旺心中,他雖然不懂基督教,還是覺得Rita人很好,很可惜,林還是沒有接受Rita的勸服,他還是心靈無法承受的病倒了。
書中很明顯的看到資本主義令人批判的地方,之前的報告就是比較針對劉福金和陳家齊而言,在此我想多寫些林德旺的感想,雖然沒有很多因為此而精神衰竭的例子,但我相信只是強度差異,看到林的處境,真的對跨國公司那種偉大的理想--增進全世界的福祉,很難沒有諷刺的意味。

期末報告  
從陳映真小說看家庭關係

*前言:
家對一個人是非常重要的,不僅我們一出生就接受家庭教育的栽培,也是以後人格養成的重要指標,而我不想對於此做討論,我想討論的是,在社會環境變動下,例如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鄉村人口大量湧入都市,這些時代下家庭與個人的關係,而這同時會牽扯到個人的精神狀態與婚姻關係,所以我想探討陳映真是如何描寫這些轉變,從不同角度去看這個社會問題,並且把家庭當作串聯的工具,試圖把個人放進去這個框架了解陳映真的想法;也試圖去找出文本中家庭相對於主角,或是其他角色的影響。

*陳映真小說提及的內容與分析:
其實說來很弔詭,我認為陳映真應該是個很愛自己家庭的人,而且也對自己的父母及養父母非常喜愛,他的文章也放進很多個人的生命體驗及感情;但與他的小說相比,小說中的家庭常常是支離破碎的,或者是不愉快的,出現的數目還非常的多,究竟用怎樣的心情去寫這些故事?而且他對於「家」的概念也擴張至國家的範圍,所以陳映真對於家庭的描寫特別引起我的注意,我把小說再看過一次,希望找出一點討論的空間。

(一)隔代家庭:

我姑且把《死者》這篇小說歸類在這裡,林鍾雄對於家庭的感情是極為淡薄的,其實在文本中是有點不甘心回家探望快斷氣的爺爺 ,不想放著大好的生意不管,但是在農村,家的牽絆是比都市還要濃厚,特別是有親人要婚喪喜慶,總是要團聚一番,但是林鐘雄他處在一個過渡的時代,很多遊子在異鄉打拚賣命,就是想要過更好的生活,有些人會選擇遺忘過去自己的家,可能是自卑感的作祟;也有可能會回鄉報答父母,感謝養育之恩。在《死者》的情況,又有些條件是不可忽略的,那就是林鐘雄是養子,並不是這個家的親生骨肉,也許自己知道了這些事實以後,對家的認同感更為低落了,他甚至慶幸自己只是螟蛉子,對於這個腐敗、陰沉的家族,他早就受夠了,母親的死帶給他反倒是一種解脫,成家立業讓他可以名正言順的走出這個牢籠(家),這次輪到外公病危,他的心裡其實沒有悲傷也沒有感情,是連一滴眼淚也流不出來的, 而他呼喚在病床上彌留的「阿公」,也只是因為習俗上的要求。所以由文本可見,林鍾雄的感情並不放在與親人的關係上,更奇怪的是,他似乎對於二妗有著情慾的流動,其實這應該算是一種亂倫的思想,但被放在這個已經垂垂老矣的家,與村裡一些不能見人的「習俗」下,這種慾望是非常突出且有特色。林與家庭的關係,放在一起看是很薄弱的,雖然也是有著情,可是不是親情,是更帶著曖昧的語氣,文本裡面有一段話提到:「在這樣的深夜裡,對著一個無關的、瀕死的老人及一個強壯的婦人,他感到一種輕微的筮人的蠱惑了。」 他對自己的二妗有了非份之想,這是很外顯的。
不過我對於林鍾雄的感情,我推測他其實有愛過這個他的媽媽,只不過對於母親的打罵及抱怨,與這個家族接踵而至的不幸感到害怕,進而想切割這些感情,剛好又知道自己不是母親的親兒子,那種養子的痛苦,我想就算是我也大概可以理解,自己從小跟到大的媽媽,竟不是最親的人,這種對於血緣的絕望,也應該是讓他冷血的一個原因。
陳映真也是養子,不過他與林鍾雄不同的是,他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誰,同時也對自己的家感到驕傲,身為一個養子,與親生家庭的關係也是很親密的。我認為大多數的養子(知道自己是養子身分的人),並不會像陳映真那般幸運,大多數人都是很想見到自己的親生父母,也和林鍾雄一樣想自己出去為了自己的下一代打拼,我認識向林鍾雄一樣遭遇的人,他對家的感情是一種感謝之情,但是自己還是會想創立屬於自己的家業,不同於養家,並不是討厭這些養他的人,而是在感情上還是會有無法融入的障礙,看了《死者》,我很佩服陳映真把此複雜的心情生動描寫出來。

另外一篇《祖父和傘》,描述的也是爺爺和孫子的親情,卻與《死者》讀起來感覺不同,就是很正統的親情戲,可是別於一般流俗的故事,《祖父和傘》給人一種淡淡的悲傷。主角對著他的女人說了個故事,一個深藏在心中的故事。為什麼雨傘會對他如此的重要,他替伊一一解惑。他把對爺爺的感情及傘與鄉愁作為一個連繫,窮苦的孩子和老人相依為命的畫面,是讓人難受的,可是這種乖舛的命運,好像隨著爺爺的死更加令人怨嘆。主角被爺爺的死牢牢鎖在苦牢裡,這個世界已經變了,好像所愛的人都消失了,所以這也變成秘密深藏在他的心中,對人不輕易敞開他的心,從文章一開始,他對愛人的竊竊私語就知道,主角並沒有把他當成真愛,是一種玩世不恭的感覺;可是,文章後來主角對伊講了祖父的事情,好像小孩子把自己的秘密基地說出來那般的信賴,好像也無法對伊產生真正的愛情,他說:「雖然我一點也不愛著伊,但也知道的,鄉愁並不就是愛。」 我一直反覆推敲這一句話,我覺得他把愛情和鄉愁也連起來了,可是我還是不懂他最後是否付出了真心,可是能確定的是,祖父在主角的人生中,是個像神一般的角色,而且也同時是父親和母親,與家的牽絆是連結在祖父身上,可是祖父走了,他也不想再去面對這難過的回憶,所以是很壓抑的感情投射在傘中。不過最後他也不在乎了,他明白鄉愁還是帶著一點苦澀,人還是要面對這些傷痛,繼續走下去。
其實現代人在隔代教養的問題上,是更勝以往的,通常在大都市生活的父母,可能因為雙薪家庭無法照顧子女,而可能會請自己的父母代為教養,這是原因之一;另一個原因是,性觀念開放下,許多未婚媽媽懷孕卻無法照顧小孩,也是丟給父母照顧,所以孫子與阿公阿嬤的感情是很複雜的,因為祖父母要身兼父母的責任,長久相處的影響,甚至比爸媽還深刻,《祖父和傘》的家庭更為弱勢,因為祖父要獨力扶養孫子,只能靠自己的勞動還掙錢,沒有子女在背後的援助。這些後街人物是讓人印象深刻卻又無法用太悲憫的眼光去看待,同情過多就會變成濫情,也會讓人覺得不真切自在,陳映真處理得恰到好處,有一點童心未泯的語言和愛情的轉移下,這種痛苦好像被減輕了點,可是卻又在默默的發酵。寫抒情作文最困難,因為要不落入俗套必須出人意表,陳映真沒有很誇張的敘述,卻寫到人的心坎,他文字語言的力量的確非常有魅力。

《貓牠們的祖母》也是隔代家庭的小說,可是主角娟子與祖母的關係,在她結婚後更惡劣了,媽媽從小丟下她逃亡,只剩下她與祖母相依為命,可是現在娟子為了一名軍官而丟了責任與風評,最後祖母死的那個時辰,自己竟然還耽溺於歡愉中,竟悲泣地無法自拔。此篇故事還用貓來當成一個重點,祖母和娟子中間有層隔閡,是世代的鴻溝,祖母無法諒解她與外省軍官的婚姻,便多把重心擺在貓身上,想要忽略娟子;而娟子也索性不理這些煩惱的關係,直到文章最後,還說祖母是貓咪的祖母阿 ,並不是她的,這是什麼意思?還有,祖母養這些貓原本是要替兒子贖罪的,這些台灣傳統信仰總是被現代人認為是迷信、不入流,有些人還想刻意去遺忘這些傳統,這些問題都在文本中被討論,可是因為我要鎖定的是家庭的部分,先暫置不談。
以前社會多大家庭的制度,所以親戚間或者是家人間很容易出現狀況,例如娟子媽媽和叔叔的例子,通常關係是一層圈著一層,所以娟子是跟著祖母一起生活下去,因為祖母要替母親扛下這個重擔,畢竟是一家人,互相照顧是應該的。而外省人家庭就不太一樣了,通常是比較破碎且零散,和本省人家族不太相同,所以這個軍官也是獨身一人,進而吸引娟子與其相戀,是因為兩人的背景太類似了,這也是比較少見的情況。娟子就像新一代的年輕人,想法比較自私,想先滿足自己的慾望,所以她選擇拋棄祖母,這也顯示了在時代變遷之下,很多人沒有了家的情感,或者是選擇了其他的投靠,可是人一生下來最親近的還是自己的親人,家是做為社會結構很重要的一環,陳映真也讓我們看到時代在變,人的感情也在改變,祖母和娟子的感情,透過貓是無法連結的,或許應該說,娟子不想與舊世代連結,我認為這種情感切割是非常殘忍的,可是又會常出現在社會上,我只能說看完小說要警惕自己,不可以變成這樣的角色,這也算是陳映真寫出一些貼近常人的故事。

(二)兄弟姊妹之間:

《我的弟弟康雄》中主角是以姐姐為主,而弟弟康雄則是她闡述懷念的對象。她們家並不富有,爸爸是個未成名的社會思想家,弟弟康雄走上了這條路,成為了反政府的支持者,腦中充滿了烏托邦式的主義思想;可是姐姐,卻與夫家過著富裕的生活,她充滿了罪惡感卻又無法逃脫內心的醜陋與愧疚,因為她走上與家人背道而馳的日子,階級地位的高貴使得她臣服了,但是看了弟弟康雄的遺物,又喚起了她內心的不安,富裕能毒殺許多細緻的人性,貧窮本身是最大的罪惡,它使人不可免的,或多或少的流於卑鄙齷齰。 
所以姐姐被康雄影響了,她對自己衣食無缺的日子感到愧疚,她拋棄了心裡最愛的畫家,與自己的理想,現在這些古早的記憶又像走馬燈一般的閃過心頭。而康雄和姐姐的情感,也是非常微妙的,她們的媽媽很早就去世了,所以姐姐是代替著母親的角色,康雄也用愛母親的心去愛著自己的姐姐;姐姐對康雄也是懷抱著愛戀的心,覺得他像十字架前的耶穌般聖潔,說起來她們的關係互動良好,只是在康雄自殺後,姐姐也失去了一些夢想,進而走向墮落慾望的世界裡,康雄對她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
這裡又要來看一篇情況有點類似的《故鄉》,弟弟結束了四年波西米亞式的生活,不得已只好回去那個令人生厭的家,但是,原本他是很崇拜自己的哥哥,因為哥哥也有著崇高的理想和抱負,從日本學成歸國後不當開業醫生,反而當起比較不高尚的保健醫生,大家都議論紛紛,不過弟弟卻很崇拜他,因為自己的哥哥是個令人驕傲的人。但父親生意的失敗拖垮了全家,哥哥也變了個人,所以歸鄉是一件痛苦的事,好想永遠不要回去那個曾經是天堂的地方…。
兄弟姊妹間的感情交流,是非常密切的,所以也很容易受到對方的影響,或者是產生崇拜的心理,可是當時間流逝而人事已非的時候,會更難以接受曾經這麼美好的對方;又或者像康雄的姐姐,等到看了弟弟的遺物,想起以前的自己,又對現在的生活感到難受,人總是有著一些美好的憧憬和目標,但當那個目標消失或者是腐敗了,我們該如何去面對?是去逃避?或者用另一種阿Q心態去化解?我想這並不是能用很簡單的心情去看待,也無法用三言兩語去解決,我覺得不管選擇了哪種方法去調適,只要選自己認為對的那一方且無怨無悔的去走就對了,我也不想去評斷康雄的姐姐選擇富裕的日子究竟是不是好,也不想去評論《故鄉》中的弟弟認為自己沒有家的想法,因為這都沒有意義。

《萬商帝君》中的姐姐素香是個很傳統的女性,她一心想把弟弟好好栽培長大,所以她努力當道士、作服務生,只為了讓弟弟有更好的成就,雖然家裡沒錢,可是素香對自己的很照顧,可是弟弟林德旺,卻是一個可憐人,他從小就患有精神疾病,也是個養子,因為家裡窮所以把他給賣了,但養父卻橫屍路邊,林德旺只好又回到這個破舊腐敗的家庭。
他就像時下的年輕人,對著未來非常有憧憬,所以他努力向上,到了華盛頓大樓中的一家跨國公司上班,但是卻沒什麼成就,他的地位處在模糊地帶,林德旺對大家是可有可無的存在;對照他國際公司內,上上下下一身氣派,連開會的飯店都是這麼富麗堂皇;反觀他的老家,姐姐的工作還是個道士,傳統和現代衝撞下,他迷失了,想要往出人頭地的路走,卻又不被上司賞識,那種想擺脫鄉下農村舊有的命運,不想跟自己的長輩一樣一生種田,但卻又無人提拔的窘態,最後逼的林德旺發瘋。
想想他也是一個可憐人,不過這種情況在當時或許是一個問題,為什麼呢?因為時代轉變下,鄉村的年輕勞力大多往都市發展,而林德旺正是一個好例子,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升遷,每個人能力也不一樣,若像林德旺的角色是很尷尬的,因為教育的不足,他想往上爬卻跨不過門檻,最後逼瘋自己,而且又不能回家,因為他按自下了決定,不成功就不回去看姊姊,所以他也失去了家這個避風港。人在最脆弱、最無助的時候,越是需要一個慰藉,而林德旺沒有顯著的愛情和友情支撐他,剩下的只剩下家了,但他又抱著這種雄心壯志,使得自己進退兩難,其實是很可悲的。家庭對他來說是個揮之不去的惡夢,乾枯的河床是他對家的想像, 他是不願記憶起這種難堪的事情的,只是他唯一的依靠除了家,好像再也想不到其他出路了。姐姐試圖去把林德旺從現實和資本主義中拉回傳統,可惜還是晚了一步,或許宗教是另一個出口?陳映真沒說的很明白,但是這也不失為一個可能性。

(三)親子之間:

《那麼衰老的眼淚》中,康先生喜歡上自己的下女阿金,或者應該說是因為寂寞的關係,他需要有個伴,而恰好阿金正可以撫慰他的寂寞,所以即使他們身分和年紀相差頗大,還是執意要在一起。不過康先生的長子阿青,是個知識份子,也在上大學,對於父親的這種行徑,其實是非常不齒且不屑,而阿金心裡也明白下女與主人的這種關係不好,同時也因此不能懷有小孩,所以她放棄這段感情,毅然決然地給人做後。
這種我想也是一個社會問題,因為外省人來台通常家庭不完整,有時候性需求和感情無法宣洩,身邊若是有類似阿金這種下女,很容易與其發生關係,可是康先生有阿青這個大兒子,讓他無法與阿金順利的在一起,又加上世人的眼光使得阿金只好委曲求全,但做母親的意念還是驅使著她離開,最後來是與康先生分手。其實這種婚姻跟愛情,就算發生在現代也無法得到大多的祝福,孩子總是對後母存有不太友善的幻想,又加上後母的地位只是個下人,阿金和康先生的結局其實不難看見。

《趙南棟》裡趙爾平是大哥,他的父母從小就因為思想犯而入獄,只好跟年幼的弟弟趙南棟一起送去養父母家照顧,所以他的角色不僅是哥哥,而且也是爸爸,在年幼時就非常有責任感,也因為父親的教誨,所以他立志做一個有抱負的人,爸爸也總是把男兒就要報效國家放在嘴邊,可是時代已經不同,趙爾平雖然一開始有著崇高的抱負及理想,可惜在這資本主義社會的薰陶下,重財重色已經汙染他的心,曾幾何時對家國的熱血,早已經消失無蹤。可是,趙爾平的心裡知道自己這樣是不對的,可是在商場打滾多年,該學的交際應酬一樣也不能少,但又要對得起父親,他只好扮演多重性格,在面對父親時,是傳統而保守的好青年;在面對職場,則作風大膽,甚至與公司的高層一起謀劃圖利的事情,若是趙爾平知道他最恭候有禮的大兒子私底下竟然有如此做為,一定非常的失望。
而趙南棟更是一個脫序的人物,應該也不能如此稱他,只能說他活在另一個世代,已經無法和以前的人相提並論,趙南棟體現了社會物質化、享樂而迷失自己的生活,陳映真寫他們這個世代的年輕人:「讓自己身體帶著過活的。身體要吃,他們吃;要穿,他們就穿;要高興、快樂,不要憂愁,他們就去高興,去找樂子,就不要憂愁……身體要make love,and they make love……有什麼欲求,就毫不,毫不以為羞恥地表現他們的欲求。他們用他們的眼睛,心意和行動,清楚明白地,一點也不會不好意思地說,我要,我要!」 同時這也是趙慶雲對於政治理想與人生價值的失落,相互對照之下,趙慶雲的生命,雖然在文章中大多都是躺在病床上的描述,但我卻看到了他對人的那種堅定和信心。很諷刺的是,趙爾平千方百計瞞著爸爸趙南棟的現況,總是以正直的目的來搪塞弟弟無法出現的理由。家庭在他們兩人的心目中,是很神聖的地方,尤其趙爾平把家擴充到國的領域,所以他也期盼趙爾平可以有一番作為來報效國家,這種父親對兒子的諄諄教誨以及期盼,深刻的影響到趙爾平那一輩的人,但卻對趙南棟這一輩沒有用,好像有一層斷層帶橫跨在父子之間,趙慶雲的遭遇是趙南棟無法想像的,他不曾吃過苦,所以不太懂這種沉重的感覺,家庭對於《趙南棟》是一種信念傳承的地方,父與子之間的感情交流多帶有教誨或者是做人處事的準則,也是我們台灣人用來施展家規和人生座右銘的場所,也如同最前面所說,家庭教育是人一開始最早接觸的場所,價值觀也會連帶影響後世,是人格養成的重要指標。

(四)特殊關係:

這裡應該要提到的是《山路》中千惠與弟弟的關係,他們並沒有血緣關係,可是千惠為了贖罪,為了替自己的哥哥的告密而贖罪,他選擇了窮苦的國木一家,無怨無悔的付出勞動來還債,可是李國木,也就是她的小叔直到最後看了千惠寫給黃貞柏的信才恍然大悟,原來大嫂並不是親人,但卻對他們李家做牛做馬,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感情阿?
我腦海一直浮現一個畫面:在蜿蜒的山路上,年輕的千惠與黃貞柏,互相交換著彼此的夢想,那時候他們的臉上彷彿有一道光,照亮了疾苦的世界,這種抱負是很偉大的,但卻也不容易實現,社會主義的崇高理想藉由黃貞柏和李國坤的神采中透露出來,千惠也受到感動,決定替李家付出她的一生的那刻,也是在實踐著自己的社會主義,替窮苦的人們贖罪,可是她也只能做到拉拔國木長大,督促他讀書,長大過著好生活…。可是自己竟然踏入了最可悲的路,也就是太過於安逸,所以蔡千惠最後是愧疚枯萎而死,這是一種心理疾病。
這篇最令人感動的是千惠與國木間的親情表現,以及千惠與自己理想的破滅後的信件,這些都很讓人動容,雖然沒有家庭真正的血親關係,卻有比親人更親的愛。也好比陳映真寫了許多的養子,雖然不一定都與養家關係很好,至少讓我感受到有些故事沒有忘恩負義,或者是人生還是有另一種愛的可能性,與不是親人的羈絆,也是有可能感情這麼深,讓我對人與人的關係又多了更多的期待與想像。

*結論:
我認為陳映真在處理人與家的關係,是很多元化的,不過有一點我可能要談一下,我發現陳映真很少描寫母親,大多都是描寫與父親的互動與感情,這點我猜想可能是與他的家庭背景有關,陳映真寫故事,通常或多或少融入一些自己的經驗,所以讀小說也可以大概猜測作者的背景是如何。
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我認為以家人的感情最為特別,打從娘胎就活在母親的庇蔭之下,接著才是開始與社會接觸;家庭也是第一個教育場所,人格特質會受到家裡許多的影響。或許選這個故事,是與最近的小插曲有關,我的朋友出生在一個破碎的家庭,與陳映真前期小說所描述的那些隔代家庭和比較貧窮的狀態很類似,也使得我想去探討這個主題,我覺的家在陳映真的筆下,通常都沒有太好的狀況,尤其是家庭支離破碎,或者是和家人無法溝通,這些其實不都常見在日常生活中嗎?這絕對不是離我們太遙遠的耳語。陳映真又多加了貧窮的元素進去探討和描寫,這會更加與後街人物扯上關係,不過這也就是他所要關懷的對象,每個小人物身後都有很精彩的故事,是值得我們去關注的。
如同之前所說,我看完這些小說,其實是對人性有更加的期待與好奇,我想看究竟故事會如何開展,也想知道在一個簡單語言的背後,究竟隱藏了多少的愛和付出,老師常希望我們能夠進入文本,去感受主角們的心情,這有時候會讓我想起自己的家人,我過著正常美滿的家庭生活,只偶爾會跟父母鬥嘴,我試圖想要去讀一些比較悲苦的故事,去感染這些氣氛,但是我現在認為沒有這個必要,每個人的家庭關係是不相同的,但只要知道,不要後悔你如何去對待家人的態度就夠了。陳映真的小說給我一種警惕,對任何事情都不要輕易或隨便,尤其是在與自己的家人相處的問題,或許我沒有資格好說什麼,但是能夠在一起就是緣份,所以更該好好的珍惜。

讀書心得 / 《雲》

這一篇比之前看過的華盛頓大樓一、二更能看出資本主義在台灣的剝奪和巧詐,尤其是以女工的角度來看,何春燕等人努力爭取自身權利,但卻受到公司連哄帶騙的安撫,表面上想要順應潮流成立工會,但也只是想成立由上層直接下令的魁儡罷了,對於女工積極推動工會的動作,他們感到威脅,由於利益是一個公司的生命,工人的權利在此可以被無限縮小,一切都是為了公司,員工好像只是附屬品。

我認為陳映真在描寫跨國企業的文章,都像是現實會出現的場景,女工的權利問題,長久以來在其他小說裡常有意無意被提到,在p59陳也列出了許多作品,應該是跟此有關。我們對女工在工廠上班的想像,大多就是她們帶著口罩在長列的作業流程中忙進忙出,而且有時還會聽到受傷的案例,人權在此被忽略了,如果受傷,公司只會草草打發,請你辭職回去養傷,然後,又請進下一批廉價勞工。如果能組成工會,保障人民的權利,對員工來說福利相對提高,對公司長久來看,其實也沒有壞處,員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上升,其實反而是有利而無害,但是《雲》描寫的例子,才是一般我們會看到的:公司千方百計阻撓工會的成立,而裡面的男性角色,又不太肯站出來替公會盡一份心力,何春燕等人也對他們失望,男性在工廠還是比女性高一等,酬勞薪資往往待遇較好,對女性而言,工會真的比較有迫切的需求。在美國這種工會的概念早已產生,但把同樣一套移植到台灣會發現,這套民主進步的思想,似乎還不能被公司上層接受,舉宋老闆的例子,他百般阻撓工會,也竊聽總公司派來的艾森斯坦經理,觀察他們的一言一行,顯然非常在意女工們私下的民主活動,這應該是一個諷刺吧,製造資本主義國家的人反過來幫助女工,而台灣自己的老闆卻百般阻撓,還蠻奇怪的,理應來說台灣人要一起抵抗資本主義的剝削才對阿?

資本主義把人機器化了,張維傑與他的員工朱麗娟每天孜孜矻矻,為了賺點錢,還要忍受客戶不平等的吹毛求疵,日子一天天過去,人的熱情總是會被磨光,面對客戶也得低聲下氣,不敢去反抗,但是看了小文的日記後,那種鬥爭的力量,與不公平的世界反抗的力量,似乎又回來了,他應該也從小文的日記和自己的回憶中,看清資本主義的邪惡,把人這個生命置之不理,突然間,張維傑又有勇氣去對日本客戶不合理的要求進行駁斥,我覺得當社會都往同一個方向(資本主義)走時,要批判它常會被別人看成是瘋子,幹麻不走正常的路就好,非得要反抗,這些力氣還不如去賺錢,工會的建立也是,小孩子從小被教育成要體諒別人,為什麼長大後,反而要欺壓其他人呢?長大了,才知道有些人是會為了利益拋棄他人,讀了陳映真的文章,更能深刻體會。

我覺得陳映真在《雲》這篇文章,想要表達的主題很明顯,跟過去短篇所呈現多重主題的文張差異頗大,或許我無法觀察到《雲》其他的主題,不過就資本主義的描寫就很夠看了,整個故事都會讓人把工會成立的結果懸在心上,隨著故事進行,好像也身處工廠,陳映真的文章既寫實又具有感染力,但我比較喜歡《夜行貨車》和更以前的文章,因為可以討論的東西更多更有意思。(雲也很有意思,但我想到的太少。)
 

心得感想 / 《夜行貨車》

陳映真文章的風格,我認為在《夜行貨車》這篇文中,顯然和以往陰鬱的風格差異頗大,尤其主角所處的大環境,也可以看出陳想描述的情境,過去與現在已經不復相同。這是一個資本主義起飛的年代,跨國集團也開始「殖民」台灣,在光鮮亮麗的外表下,陳映真把跨國集團與台灣人間的關係醜陋面,一一鋪陳在紙上,或是這時代人與人之間的精神狀態,例如《萬商帝君》的瘋子,也是承受不了這大社會格局的變動,底下犧牲了多少人,才得以成就台灣這麼進步的科技,或許在理工掛帥的當下,受到壓抑的人文科學應該起身反省,不該只是冷眼旁觀,陳映真用他的筆,寫下這個時代的醜陋面。

這整篇文章,我認為主軸應該是劉小玲,所以我從她當作出發點去看這個故事。她、林榮平與詹奕宏,都是台灣馬拉穆電子公司的職員,頂頭上司是個外國人,很明顯這是個跨國集團,而台灣人只是被領導著,連林榮平這個高階的主管,還是要對外國人、即使是能力不一定比自己好的主管卑躬屈膝,連自己的情婦劉小玲受人調戲,他也只能悶不吭聲。林榮平和摩根索(他的上司)對談時而參雜英文,在公司裡大家也有個英文名字,也可表示台灣在這時代應該是多與美國貿易,同時在冷戰時期接受美方的援助抵擋中共,在這大脈絡下,為什麼陳映真文本後期多出現英文對話,不難猜測。另外這裡也多次出現日本的工廠,例如守衛老張的女朋友在日本工廠上班,還有林榮平和劉小玲常去的「小熱海」,可能也是陳映真想要留下一個日本曾在台殖民過的象徵吧!林在感情上是個懦弱的人,他自己也說了:「在感情上,女人要比男人誠實,比男人勇敢多了。」(p.145)他的事業和家庭,使他無法拋開去和小玲結婚,但他是愛過她的,只是這種愛很容易就可以分開,劉小玲最後還是選擇了詹奕宏。

詹奕宏是個浪蕩不羈的人,但是劉小玲就是喜歡他的傲慢和憂鬱,或許是彼此身世的牽引,詹和劉兩人的家庭,一個本省一個外省,理應是井水不犯河水的關係,但兩家又因資本主義的興起,從中把衰敗的家業救了起來,說起來還算是有相同點,詹的大哥在資本主義的美國工作,有了成就,連平常以自身為榮的父親,都以今年的價值觀承認自己是個失敗者,讀書上進是每個父母對子女的期盼,只希望下一代別像自己這麼沒出息,能在大公司謀個高官是非常光榮的事。而劉的父親,是個老學者,跟母親這麼社交的個性與事業,非常格格不入,最後也死得很不光榮。我覺得在金錢掛帥的思考下,人若是事業失敗,整個人生在入土後就會被批的一文不值,就算他的品格好也沒有用,因為事業上的成就就能蓋棺論斷一的人,說實在,這是何嘗不公平。但他/她們兩人的父親,在現代人的眼裡,是很沒出息的,因為不光鮮亮麗,但反觀「事業成功的劉小玲的母親」,拋棄了丈夫,或是林榮平這個主管有婚外情,難道這就是「好」嗎?有些東西是永金錢所買不了的,例如愛情與親情。詹奕宏是個矛盾而激進的青年,其實他也愛著小玲,但不比小玲的愛多,只要先愛上的,不管是男或女都是輸家,但是他太忌妒劉小玲的過去,以至於無法信任她,情緒一來還會毆打劉小玲,不過他似乎知道劉的愛情,是真心誠摯的,為了他,劉小玲煮了道地的台灣菜,也為了他,劉小玲與林榮平分手,好在最後一刻詹還是決定與她廝守終身,一起回到南部生活。但詹奕宏所展現出來的,是男人對女人的控制欲望,父權主義的意識下,他認為自己的父親很沒出息,男人應該要掌控家庭才對,所以劉小玲應該要馴服於他才對,而作者也把劉小玲描繪成一個對他極有深戀的女子,從後頭抱住詹奕宏的動作,就知道男性在此時佔了上風,因為這姿勢通常後者是多付出感情的,也在這更確定劉小玲愛他。我看了東海大學中文系教授洪銘水的文章裡面提到一個很有趣的觀點:(http://big5.ifeng.com/gate/big5/www.ifeng.com/home/zhuanti/zongyi/twwenxue/xiangtu/200405/19/259179.html)就是一般人很少用「景泰藍」的戒指當結婚證物,但詹給劉小玲的戒指卻用這來代替,陳映真很常用一些隱喻,這幾個字很湊巧可以帶來特殊的聯想。「景」可以聯想到「景美看守所」;「泰」可以聯想到「泰源監獄」;「藍」字去掉草字頭就成了「監」字,而「戒指」本身也有套牢的意涵,所以,劉小玲應該算被詹給套住了,身體和心靈都是。


夜行貨車這個名字,應該就是文章最後寫的(p.185):「他乎想想起那一列通過平交道的貨車。黑色的、強大的、長長的夜行貨車。轟隆轟隆地開向南方的他的故鄉的貨車。」他和劉小玲像兩條平行線,因為省籍的不同,且詹奕宏的父親仇視外省人,這結合又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而飄盪不安,但最後,我想詹奕宏應該放棄他在大企業的高位,一同和劉小玲回家鄉去,這次他再也沒有疑惑,跟貨車一樣直開往他的家鄉去…。

跨國集團的酒會中,外國主管開了一個玩笑,但這卻是詹奕宏所不能忍受的,他無法向林榮平一樣卑躬屈膝,即使被侮辱還是得低聲下氣,因為fucking Chinese 這已經嚴重辱罵到中華民國,他的憤怒、悲哀和羞恥苦痛,使得他頭也不回地離開這個吃人的環境。外國人因為經濟的優勢,處處看不起台灣人,在p181有位外國主管的名字縮寫是SOB,還頗難不讓人聯想到英語罵人的話,是不是藉此在嘲諷美國?或許是吧!而且在P175中,林榮平問Davis一個苦學的青年,平日的休閒活動是什麼?Davis說:「讀一點英文。」為什麼不是讀中國文學呢?為什麼不是其他?因為自己沒讀多少書,在職場上怕被人看不起,所以只好多充實英文能力,至少還可能有一番作為,這是我的猜想,不過我覺得陳映真應該也多少加了點諷刺在其中吧!

 

心得感想 / 《某一個日午》、《纍纍》

《某一個日午》也是一篇外省和本省男女相愛的故事,只不過是用房恭行的爸爸來敘述他們的故事。在文章中,由房處長的眼中所見的世界,一如往昔,但死去的恭行卻還是像個幽魂繚繞在他的眼前,跟幻影一樣無所不在,好像他還活著一樣。

我想要探討恭行蓄著鬍鬚這點,這讓人聯想到一種頹廢感,因為他的臉是年輕卻無血氣,搭配上這個顎鬍,看起來連他爸爸都覺得有種犬儒的印象。(p.53)同時也會讓我聯想到60年代嬉皮的風潮,在美國反越戰時期一些年輕人用怪異的服裝和乖僻的生活習性來表現他們的個性,來排斥固有的社會習俗和慣例,陳映真很多次的強調恭行的鬍鬚,所以我認為作者或許有把嬉皮文化這個元素加入文章中,嬉皮客(Hippies)的形象大多留著大鬍子、戴著墨鏡,此外很多都是中產階級的年輕人,而嬉皮音樂也有部份是反戰的響聲,我認為陳映真是個反戰的人,他所創辦的雜誌《人間》不也希望這個世界充滿和平和愛,所以在此的鬍鬚,我會聯想成嬉皮的代表。

接下來我想討論女性,在此的彩蓮和《六月裡的玫瑰花》中的艾密莉、《永恆的大地》中的女性(似乎沒有名字),她們的身分都很低下,後面兩位還是接客的妓女,在我們看來如此低俗的工作,她們理應像黑暗角落裡的動物,是見不得光亮的,陳映真卻賦予她們更堅強的勇氣與光明,讓人別有一番省思。雖然彩蓮是個下女而她也不被房處長接受,但她懷有孩子,一個新的生命可以使她繼續走下去,散發出母親的光輝,是非常美麗的。而艾密莉和《永恆的大地》中的伊,懷中也都有小孩,雖然丈夫死了、病了,她們的母性包容力和堅忍不拔,足以撼動人心。陳映真筆下的台灣女性,是非常堅強有創造力的,地位通常也都不高,但表現出來都是傳統母親的堅強,對照他所描寫的外省男性,很多都是沒有生命力的,例如房處長即是一例,為什麼陳要如此寫?是下意識所然還是故意?

而纍纍這篇,我比較不懂他的論點究竟想表達什麼,不過故鄉中國的倩影,藉由很多面向被點出來,或者我認為有很多可以象徵的地方,例如p65方寸的操場和清早的氤氲、青山的意像出現頗多次,還有錢通訊官的二表姐,魯排長的姊姊這些都是故鄉的象徵,只要一出現這些畫面,都會使人聯想到中國。

而另外男性的象徵,也是陳映真書寫的重點,我認為出現在這裡的意義,是因為魯排長這些從大陸來台的軍官,已經過了那段慷慨激昂的歲月,現在只剩莫可奈何的心態在台灣度過餘生,心早已死亡,而後他無意間在澡堂看到士兵的性器,這麼纍纍然的存在著,有如中國那些戰死的士兵,不管活著還是死亡,都證明著自己的存在,而自己在這苟活,行屍走肉般的日子,他似乎明白了自己也跟那些死人一樣,我會把這裡的纍纍然解釋成死亡,但這個死亡又跟活著沒有兩樣,因為沒有靈魂的肉體,活著也跟死了差不多,不知道其他同學看”纍纍”這兩字會有什麼樣的看法。
 

讀書心得/《唐倩的喜劇》

乍看之下,總覺得這篇是在講一位女性轟轟烈烈的情史,她聰慧且領悟力高,總是讓男人無法抵抗她的誘惑,也能很快滿足男人的需求,當個稱職的老婆與情人,歷經過不同交往者,每個都是有才華或地位的人,我是很難想像,這是在一個怎樣的情境下,知識份子們的交往,擴大至男女情愛的範疇下,她們的心境會有怎樣的變化。陳映真讓我看到一個很真實的愛情故事,姑且不論他想影射社會的知識份子或是虛無飄渺的理論,唐倩應該算是個敢愛敢恨的女子,也走在時代的潮流尖端,擁有很前衛的思想,這種女性在陳映真前幾篇的女性都不太相同,至少唐倩散發出一種知識青年的氣息,似乎也沒有生活窮困和病痛的摧殘,而且故事看的出來是以她為圓心發展,倒是陳比較少見的情節。

唐倩的感情生活是多彩多姿的,第一個是與詩人交往,但唐倩遇到老莫後,深深覺得自己只活在詩人的想像中,是這麼的不真實,於是拋棄了他與老莫交往,他是一位信仰沙特的存在主義者,也堅信這是新的、真正的人道主義,唐倩在他的帶領下,也進入了這個時而把「人是被委棄在這個世上」掛在嘴邊的主義。但是,唐倩漸漸感到疑惑,他發現胖子老莫是個偽善的人,人前冷靜的知識份子,人後在床笫上又是另一面貌,加上老莫不想要孩子,唐倩終究受不了這些與他分手了。接下來的羅仲其,則是大力抨擊虛無的存在主義,為新實證主義的代表。唐倩很快的就變成新實證主義派的戰將,她抨擊過去的沙特的存在主義,是「嬰兒時代的鞋子」(p.134),而現在要用新的、科學與哲學方法去分析,重視學院的基礎,並相信真理,但是唐倩又發現,羅仲其有著追求真理的心,在愛情上卻又太善妒,質疑論者同樣也質疑了唐倩對他的愛,羅仲其同時也對唐倩的聰穎感到害怕,一種卑劣感使他發狂。唐倩還是離他而去,不過是因為他自殺了。接下來唐倩跟留美的周宏達在一起,周彬彬有禮的丰采使唐倩甘心委身於他,周宏達講了很多理想,同時也鄙棄著中國,認為外國都是好的,故國都是落後的,唐倩與他結婚後,還是離婚了,因為他在國外也不過是小小的員工罷了,最後唐倩選擇一個有錢的博士在一起,故事就結束了。這是唐倩的戀愛史,我覺得可以把這篇看成台灣知識界的縮影,陳映真想要去反省,從沙特的存在主義一直到現在的資本主義,我們犯了多少錯誤,曾經也盲目過,就跟唐倩一樣,陳映真用戀愛來聯繫知識與人的關係,使得老莫的存在主義、羅的新實證主義,其複雜性又更勝一籌,他們對唐倩的愛,也牽扯到他們的派別,但是身為男性,卻又有共同的恐懼-對於去勢的害怕,這點也是非常值得討論。

我覺得唐倩這篇文章,也可以好讀,也可以難讀,若單純從一個女性的戀愛史來看,我只要分析她的愛情過程就好,但是這裡又扯上了知識界,若要全盤解讀,我想可能得花上不少時間,加上我對存在主義與新實證主義的了解並不是這麼深,我也只能從文本去找脈絡,進而了解分析這篇文章。我覺得這是很難的閱讀,至少比起之前的文本來說。從文中我認為陳映真把唐倩當作台灣,她所經歷過的男人,就是當代知識份子的雛形,經過結合與分手而後留下的「小動作」,都看得出唐倩這個體是包含許多思潮思維,最後她是與資本主義結合了,對於西方的富裕與進步,陳映真用唐倩來諷刺台灣的走向,已經越來越西化了,世界的公民似乎變成趨勢,這種媚外的心態,邱雅芳寫到:「陳映真透過唐倩的形象,戲謔了當時台灣文壇以現代主義為首的各種思想潮流,也批判了台灣人落入美資本主義的控制。」(http://blog.chinatimes.com/chekhov/archive/2005/08/31/13762.html中時部落格)可見陳映真是極為不屑的。

唐倩這女人的性格,我是摸不透的,因為她具有很大的包容力,可以接受這麼多不同性格、理想的男人,一般人應該會想,她究竟是遇人不淑還是花心呢!而在性方面,陳映真描寫很多,從一開始唐倩「很敢於露骨地描寫床笫間的感覺。」(p.125)猜想他應該是比較前衛的女性,坦承自己的快樂,所以同居也見怪不怪了。而社會上很多人,尤其是男性,都把唐倩這種性解放論當作心安的理由,就像現代社會的年輕人,厭棄傳統拒絕婚前性行為的想法,認為要更酷更順從自己才是新新人類,我認為想順從慾望走並沒有錯,但劈腿、不安全的性行為這些大眾比較不能接受的事,我就覺得不太好,但這些在年輕人間早已見怪不怪,性太開放,不知道是好還是壞?我覺得必須要有個分寸與界線在。

文章裡描寫的男性,應該都是很大男人的,雖然平時可能很溫柔或有禮,對於知識有自己的見解,可能嘴巴上說男女平等,私底下還是會忌妒女性的聰明才智,例如羅仲其對於唐倩聰穎的理解力感到害怕,感覺得到,他是不想要男性處於劣勢的,輸給一個女流之輩可能使他蒙羞。還有最明顯得是在性的方面上,他們都會擔心自己的無能與掌控權不在自身,身處在被去勢的恐懼中,從老莫擔心唐倩的小說中提及死亡的陰影造成男人的性無能,會給外界帶來自己性生活的聯想(p.131),還有唐倩把小孩拿掉後,他們關係越來越差,老莫自己的性無能也被他用「子宮裡曾是殺嬰的屠場,一個真誠的人道主義者,是不會有性慾的。」(p.132)陳映真很高招,這種虛偽的人道主義恰好可以掩蓋自己的缺陷,又被陳諷刺了一番。還有羅仲其他的善妒、他的不安定,蒙蔽了唐倩對他的愛,後來在p.143中寫到,羅仲琦的床笫生活,他自己男性能力的不斷懷疑,而且這還恐怕是最嚴重的原因,使他走上絕路的原因,想必,不只因唐倩的聰明,性無能也是逼死自己的一大主因。後來結婚的周宏達,在性方面也像個工程師,彷彿沒有愛在裡面,這使得唐倩感到挫折了,但她也發現:「知識份子的性生活裡的那種令人恐怖和焦躁不安的非人化的性質,無不是由於身在他們心靈中的某一種無能和去勢的懼佈感所產生的。」(p.155)不只周宏達,連帶說出了羅仲其和老莫的痛處,不過這種說法很有意思,在人類的歷史中,去勢通常是被俘虜被征服時的懲罰,而這裡的男性通常都帶著「知識」的象徵,一但女性有機會崛起,心理的劣勢感和不屑,會不會變成性無能的原因?所以我才說這裡面的男人是大男人,對於唐倩的無法掌控感到害怕,女人不在只是馴服的,而變得有想法,哪天還會質疑你的話正不正確,思想有沒有問題等等,應該給他們造成很大的壓力吧。

男女之間的關係是很微妙的,因為對性沒有親身接觸,所以我也不懂的唐倩可能的心理,面對這些男人在性方面的感想,不過這議題是很好玩的,希望跟何春蕤老師探討這個問題。
 


讀書心得 /《一綠色之候鳥》

陳映真的小說,在我看的這幾篇裡,都有幾個很連貫的主題,有死亡的描寫或結局,或是外省、本省的結合,還有些情慾的表現,這此《一綠色之候鳥》也是有大陸人和本省人結婚的情節。但比較不一樣的是,文中的季公和妻子,兩人勇敢的結了婚,即使受到社會的歧視,之前《將軍族》的三角臉和小瘦丫頭,則是嚮往死後的自由解脫,而《那麼衰老的眼淚》中康先生與下女孩是無疾而終,他們即使懷了小孩,也不想、不敢有,這三篇給人一種,陳映真的希望,結合本省外省的希望,似乎慢慢光明,雖然這三篇的結局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在《一綠色之候鳥》至少看到了點希望和光明,那光芒是更加閃耀的。在p.25後,季父和太太所生的孩子,陽光賦予他強大的生命力,這是我在文章中,覺得感動的片段,就像陳映真創辦《人間》雜誌所說,為了希望為了愛,不過黑暗究竟會不會過去?我想陳映真,也不能果斷的說吧,畢竟《一綠色之候鳥》的季太太,還是死去了,而其他人也像「鼓著鰓,翕著口,卻是一刻刻靠近死滅和腐朽。」(p.10)的魚,死亡和腐朽,一直逼近趙公和主角們,過去似乎還存在還太隱晦的矛盾,讓人無法掌握,只能走向衰老黃昏,省籍之間的不和,在季公這代,已建立起高大的圍牆,阻礙彼此,這時,小孩就像陽光,希望穿透陰暗的牆,把這個長久累積的問題化解掉。

陳先生是這篇的主述者,他也是外省人,因為住在眷村裡,教著大學英文,想必是個念過不少洋墨水的知識份子。他疑惑「英文」學好,就能夠擁有全部想要的東西嗎?至少已前是。這裡陳映真,似乎默默諷刺崇洋媚外的人,和資本主義下,外國的月亮比較大,抱著這種想法的勢利份子。至少我覺的批判的意味是很濃厚的,陳先生自己都不懂,為什麼要學英文,自己根本沒有興趣,只是為了將來而學,而到最後,只是渾渾噩噩得當了個教師,而外國人還是在這世界擁有優勢,「原則」(p.2),是給外國人訂出來的,哪輪的到台灣小小的英文老師呢?看了文章的大使,有禮貌的回絕主角,還說:「但是你了解的,可不是?」真是非常令人生氣,卻又不能說什麼。在這個世界的生存規則,永遠是強國訂定的,資本主義掛帥下,握有資源的才是強者,一個小小的知識份子,可以扭轉這頹勢嗎?

這篇文章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主角-綠色的候鳥。從他被主角救起後,故事的牽引,都由牠所帶領,對其他的人都產生變化,也是因為候鳥,使陳先生重新思考他和太太的婚姻,這一個女人,難道是自己的最愛嗎?看到她這麼不在乎這隻遠渡重洋的鳥,好像也不在乎遠從大陸來台的他,陳先生對候鳥發起的憐憫之心,其實也是憐憫自己的身世,但是太太竟然不認同,反而有些厭惡這鳥,這感覺加上太太不想懷他的孩子,讓他顯得更淒涼可笑了。最後妻子死了,候鳥也飛走了,我想,是不是陳先生獲得了一種解脫?

對季公和他妻子,這隻鳥,是他們的身分象徵,季公從中國遷到台灣,自己一個人孤苦無依,所幸後來與現在這個妻子結婚,互相有個照應,才變得比較開朗,但是還是敵不過社會的冷言冷語,一個年紀不相稱的夫婦(又像將軍族的小瘦丫頭和三角臉),以及社會地位的差距,下女怎可以高攀呢?再加上語言在當時無法順利溝通,本省外省造成很多誤解和鴻溝,何況季公還有個兒子,大家都覺得,這兩人真是不應該在一起,輿論的壓力使得季太太病倒了,這時的病應該是心裡引起的,比她年輕的季公無怨無悔的照顧她,季太太心裡也一定承受相當大的壓力,對於季公和這個社會,於是她也像「鼓著鰓,翕著口,卻是一刻刻靠近死滅和腐朽。」的魚,終究逃不出「召換」,一種死亡和絕望的呼喚。(p.10)妻子死後,季先生像綠鳥佇立在籠子裡,不動也不叫,只是望著一晴萬里的初秋的天空。(p.20)所以我認為這裡的綠色候鳥,是在講季公。而季太太也像候鳥般,承受著壓力,還是倒下了,精美的鳥籠,是她的束縛,一種大社會的束縛,她被鎖在這個框架裡動彈不得,終究得要落寞的死去,但她們留下了一個希望,從這個希望裡,可以看到和樂的本省人和外省人,共同相處。

死亡,在陳映真的筆下,是令人深思的,為什麼死好像一種解脫?為什麼死是一種絕望?有時反映出來的感覺並不一樣,但都能看到,死亡似乎帶來新的契機,也就是要洗盡鉛華後,才能看到最純粹人類的美,人心的美,季公和妻的誠摯感情,也透過死亡,讓我看到愛情最美的那一刻,季公痛哭失聲的那刻,會讓我覺得,有個這麼體貼的丈夫,此生也不虛此行了。而陳先生,在其妻子死亡後望著她的臉,「才感到生平不曾像這個片刻那樣愛著伊」,她的死對他來說,是一種解脫,我感受不到哀傷,只有淡淡的,就這樣吧的沉默。
 

讀書心得 /《將軍族》

接下來的幾篇文章,我很幸運的被分配到「將軍族」一文。從以前到現在,這篇文章我總共看了五次以上,每次的感受都不一樣,越是仔細觀察,文章的韻味益發濃厚,尤其在每一行一句間,之前疏忽遺漏的重點字句,也漸漸的看出其重要性。

文中的小瘦丫頭和三角臉,他們是分屬兩個不同社會的人,但在命運和社會的剝奪下,他們的命運緊緊連繫在一起,同是天涯淪落人,他們都沒有「家」,第一次看這篇文章,沒想這麼多,只覺得兩人差異頗大,但為何會殉情?為何不是有情人終成眷屬?我不知道,接連幾次的閱讀,慢慢的觀察字句,我覺得文中有許多的無奈,也看到為何會走向死亡這條道路的推測。

接著上一篇「死者」,死亡似乎是我在這本書看到最多的事件,小瘦丫頭他們本身就是替人送別的康樂隊,每天接觸著死,或許這也是替他們的殉情埋下一個伏筆。可疑的是,出殯時的氣氛,應該是哀痛悲傷的,但在陳映真第一段文字中,我感受到的卻是死亡的浪漫和歡愉,跟「死者」一樣,人死卻有種快樂的感覺,熱鬧又美麗。而在文章p.190中,「曲子在震耳欲聾的鑼鼓聲的夾縫裡,悠然地飛揚著,混合著時歇時起的孝子賢孫們的哭聲,和這麼絢然的陽光交織起來,便構成了人生、人死的喜劇了。」死亡像是祭典,陳映真究竟是如何看待死亡這個問題?我現在還沒有一個清楚的面貌可窺看,或是我了解不夠深遠,總認為他對死亡是種超脫與解放,從這苦難的世界啊。

文中的三角臉,可知道他是從大陸來的,根據他說的一句話:「要是那時我走了之後,老婆有了女兒,大約也就是你這個年紀罷。」(p.189)而且,知道他是有老婆的人,由幾句簡單的話可透露出他的身家背景,這是我以前沒注意到的。所以他是個有家回不得的人,大陸是他的家,但他卻不能回去團圓;小瘦丫頭也有個家,但是她不想回去,因為貧窮和剝削,她被迫賣身,兩個都是孤苦無依的人,也是社會的下層階級,但是年齡的差距,和故鄉的不同,造成隔閡,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劇碼,在這裡是看不到的,即使有,也帶著悲劇的色彩。

看得出三角臉是很愛伊的,分別五年,一見面就能認出伊來,(p.182)另外也把她的身影和動作,保存在腦海中,就算相貌改變了,她的倩影還是可以從細微的動作分辨出。第一次在文中確定三角臉對她無疑的愛,我認為是在p.184最後一行起,但「他只是坐在那兒,望著伊。」並沒有行動,對於她的青春,自己只感到衰老,不是外貌上的,而是自卑,那是一種配不上的自卑感,青春的胴體太迷人,一種男人的心難以抑止,卻因世俗眼光而放棄。「小瘦丫頭兒……你不懂得我。」(p.195)不能成眠的夜晚,因為伊的試探,產生了勇氣吧?那三萬塊,包含著愛意,可能不想讓她難堪而離開了。而小瘦丫頭天真的拿了這些錢去還債,卻瞎了一隻眼,同時也失了身,社會的壓榨和不公平的待遇,窮人的悲哀在這也看得一清二楚。直到兩人再次相遇,都可以直接認出對方,我相信彼此的愛應該是很深的,就算這五年他們都沒有接觸,也是心繫對方的。今生做不成夫妻,只好等來世,最後兩人殉情在蔗田,死後還是受人稱讚像個將軍,規規矩矩,應該是希望來世做個清清白白的人家,不受屈辱,期望著自由的戀愛吧。

我認為思鄉的情感,在文中大多以月光或是月亮來代表,一開始三角臉吹著<荒城之月>,中間也提到:「月亮大了,我又想家了。」(p.187)還有「月光照著很滑稽的人影,也照著兩行孤獨的腳印…但他的心卻充滿另外一種溫暖。」(p.189)我想除了愛情的溫暖,另外被撫慰的鄉愁,也將他們兩個的感情發酵。接下來「月亮在東方斜著,分外的圓了。」(p.189)他想起了遠在中國的妻子,也想起了中國,他的故鄉。另外小瘦丫頭唱著歌,歌詞裡的「綠島」在「月夜」裡飄呀飄,綠島應該是台灣,月夜引發了鄉愁啊!還有三角臉所說的故事,在一個月圓的夜,小猴子被賣給了馬戲團,與家人分開的故事,雖然他說是編的,我卻認為這是他親身的經歷,馬戲團不就是玩弄人的軍隊嗎?被賣到這去賣命,搞得連家人都見不了,這個故事,想當然會對「家」這夢想有殘缺的伊流淚。

陽光也是一個重點,感覺他們都是生活在黑夜,生活在底層見不到陽光,當三角臉想走進陽光裡叫小瘦丫頭,(p.184)我想他是想對伊敞開心胸了。而小瘦丫頭在文章p.195也站到陽光裡,她接受了過去五年陰暗的人生,卻抱著希望來與三角臉相會,陽光這個意象,使得她們的愛情和人生,充滿正面的力量。

另外鴿子與紅旗,用老師上課所說的,好像在偷渡思想,或許是我敏感了些,如果是的話,在p.196養鴿的揮著紅旗,鴿子也都不起飛了,上課時,這個觀念再和同學們討論。這篇是個感人的故事,卻不濫情,只覺得人很悲哀,世俗壓力下的戀愛,往往會遭受不平等的對待,也許就是這麼不盡人意,但在陳映真的文章後頭,似乎總有一線光明的希望讓人去尋找,不留太大空間的希望,往往得到了就會特別珍貴。
 


讀書心得 /《我的弟弟康雄》

我的心得是有關於「死者」這篇文章,主角林鐘雄回去探望他垂死邊緣的親人,在死亡這個題材上,陳映真把迴光返照時的情況寫的十分傳神,生發伯的一生好像濃縮在幾段內,似乎也看到一世紀的辛酸血淚。

在這篇文章中,雖然一開始的主角是林鐘雄,但我覺得後面的生發伯材是重點,他在死前回想了他這一生中,許多不如意的事情,例如他的兒子相繼死亡,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慘劇,讓他這個又老又孤單的老人分外感到命運在開玩笑,他的一生是乖舛的,家庭壟罩著「遺傳性的惡疾」,兒子女兒紛紛死於重病,就這麼意外的生離死別,讓生發伯感到自己的命運是上天注定要這樣,但是,他的孫子林鐘雄,卻不這麼認為,他否定了宿命論的觀點,可能是他的身分,一個養子,覺得跟這個家庭沒有什麼牽掛,所以他認為這家族悲慘的命運,是不可能輪到他身上的,尤其在他這麼意氣風發的時刻,林鐘雄當然不希望跟這個家有任何牽連,我覺得不僅他的人不屬於這個家,連心也不在了,看之前的文章中,林鐘雄甚至還想抽菸,即使在這麼哀慟的時刻,心裡頭竟想些無關緊要的事情,陳映真也把這兩個人-垂死的老人和氣盛的年輕人做了一個比較。

生發伯耿耿於懷的是這個村子裡的陋習,小孩不一定是自己的骨肉,他也提到自己的母親、老婆和媳婦,媳婦的女兒是間接從林鐘雄的文字中透露出來的,她們都和別的男人有染,但是陳映真沒有用嚴厲的口吻來抨擊這些事,只把它歸咎於社會經濟下人們無法自由戀愛,所產生的無奈反抗,(p.75)這難道也是下層百姓的宿命嗎?

生發伯在死亡前,陳映真逼真的描繪出「死」的感覺,在生發伯身上,我看見死亡不是一種折磨,反倒是解脫,那種歡喜,從做了母親與自己的棺材到真正喪失了意識前,都能感受到死者無懼死亡,很平靜的接受這一切,但我想陳映真應該不滿意這種離開人世的悲慘,這個社會太不公平,一個老人受盡折磨,一生這麼坎坷,陳映真用他的文字,寫盡了這個不公平的世界,可能還帶有一點批判的意味吧。不過能這麼深刻的描寫死亡,陳映真用第一人稱的視野,讓人更貼近死亡,寫作功力真的很棒。

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這個文章,我只是猜測,不太確定,這個垂死的老人是不是在指國民黨政府,因為貪婪、政治壓迫、欺騙等等惡習,如同老人家族裡可怕的病,無法根治。而且生發伯有著重聽,也很容易讓我猜想,是不是執政的人不願意去傾聽例如陳映真這些人的控訴?白色恐怖下,黨禁報禁關閉了一個社會的聽覺和說話的權力,就算有,只是充耳不聞,這跟耳聾有什麼兩樣?林鐘雄可能代表一個新的社會,但是帶著一點勢利,一個向錢看齊的年輕世代,資本主義的影子,似乎有點被勾勒出來,他不想放棄發財的機會,正盤算著當兵的三年該如何是好,面對生離死別,好像也不那麼重要了。林鐘雄極力想與這個家切割,因為他篤信自己絕對不會有家族的疾病發生,因為他是養子,而死亡的時間五點半,好像也是一天的開始,我的想法是,陳映真藉此表達他的心聲,不會再走國民黨這麼無知的道路,為了中華民族的人民,是該向前出發的時候了,舊的人死去(生發伯),新的人(林鐘雄)開拓他的時代,是不是存在著一點希望呢?
 

心得感想/ 《父親》

《父親》這本散文集,裡面有很多感人的篇幅,例如「父親」一文中,他描寫了一個高大、溫暖的父親形象,雖然陳映真是由養父所照顧,但是血濃於水的親情,是空間也無法剝奪的。另外,在那個年代,陳父可以有著開闊的胸襟,接納不同的意見,特別在政治上,陳映真成為「左派份子」的危險思想絲毫不受家庭限制,能夠寫出這麼動人且激奮人心的手,沒有被摧殘,我想陳父算是陳映真的搖籃,讓他的思想可以對台灣透出一絲光亮。同時文選中,很多是祭弔文,懷念他的恩師以及文友,難過之餘,也仔細思考著,那個時代的文人,是如何為著信念奮鬥,即使在面前的關卡是深牢也是赴義在所不辭。現代的孩子,大多跟我一樣,升學主義之下很少有太誇張或戲劇性的突破,陳映真和一些文人,就算冒著死亡的壓力,也要出版陳映真的文集,不過只是幾本書,卻可在那時代造成波濤,它們確實值得後世紀續傳誦。

不過本書中,我看到大多是陳映真對祖國—中國大陸的思念,他念念不忘的是舊鄉的地址:大清國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歸善鄉,依仁里,石盤頭,崎溝,福安厝。(2004:91)這也是他的大伯父對子孫們的諄諄教誨,永遠不要忘記自己從哪來。陳映真這麼簇擁中國,從很多篇就可看出,他被稱為「台灣良心」,堅持用清楚的頭腦抗拒國民黨政府無理的政治恐怖,在這點上,也許這是他的特殊經驗,的確國民黨也很不人道,深刻體會到自由言論事多麼寶貴。但在他對中國的熱情,我看到一篇文章中寫著:「開始穿梭兩岸之後,一切就開始變色了,他的民族大義逐漸壓過知識份子的風骨與人道精神,在台灣可以是台灣良心的左派知識份子的陳映真,一到了對岸,竟搖身一變成為只會歌功頌德的右翼知識份子。除了擁抱中南海的當權者,享受中共官方所給予的榮耀、利益之外,我們什麼時候看到他因為自己信仰的自由,對中共打壓人權的作為發過一聲批評;曾站在第三世界的道義立場批判過「發展理論」霸權的他,面對中國現代化的義無反顧時,何嘗像他早期在台灣發表的小說一樣,為可能正被跨國公司壓迫的中國人民說過一句話,可以是「台灣良心」的陳映真,為什麼不可以同時是「中國良心」?」(游勝冠)其實我也存在著同樣的疑惑,難道中國種種的陋習,就可以因為她是我們的母親,就可以免過嗎?我很喜歡陳映真的小說,對他描寫小人物處身在資本主義的壓迫下,無可奈何卻只能隨波逐流,感到很寫實,很感動。但對於陳映真常寫到他入獄,因為國民黨的白色恐怖,或者對祖國的懷念,這些方面就會讓我不太懂他的想法,或許上課老師能多講一些他的政治思想,因為這影響他很多文章,只看一些人評論陳映真對中國的狂熱,似乎不太中懇,但我不得不說,陳映真的確給我上面引述的那些感覺,所以我對於陳映真的政治和文學,會有一些不太了解的地方,究竟,他愛著台灣嗎?愛這個從小出身的土地嗎?我不是支持台獨也不是統派,不過陳映真在文本中有一句話:「有能力創造當前台灣這樣一個豐厚物資生活的中國人…」(2004: 36)難道他忘了,生活在這裡的還有原住民等一些不屬於中國的人民嗎?或者是我誤解語意,只是看到這句話,不太贊同。

不過我必須承認,會被陳映真的文字給迷惑,有點苦澀,但卻很現實,不是童話般的故事,對我來說也同樣的迷人。
 

期末心得感想

一個學期下來,總共看了許多的文本,我覺得沒有辦法用一個特定的形容和主題去概括陳映真與他的文章,每個時期的經驗與作品交雜出很多不同的內容,我最近再把書重翻一次,覺得前後其差異真的頗大。從《麵攤》到《忠孝公園》,我看到陳映真的人生是越來越沉重的,而且文章的內容也越來越豐富,以前《我的弟弟康雄》文章篇幅都比較短,雖然意象和隱含的問題可以討論很多,但是跟後期的文章相比,我覺得氣勢差很多,《忠孝公園》裡面所牽連的歷史與背景,跨越了好幾代,雖然文章不能拿來這樣比較,但我還是私心認為《山路》、《夜霧》所展現的氣勢是前期無可比擬的。怎麼說呢,前期的文章有點像小知識份子的竊竊私語,或者像是定格在一個時間點的小說,讀完有種惆悵,但卻像是少年維特的煩惱般的惱人,憂鬱間帶有點不成熟,我所說的不成熟,不是貶抑詞,而是說像少年喊愁那種感覺,總讓我有點放不開。可是到了中期,華盛頓大樓系列,我感覺陳映真的使命感覺醒了,他好像知道自己的筆就是要為了這些勞苦的人發聲,所以在《萬商帝君》或者是《雲》這些文章裡面,大多都可以看到小人物在資本主義下是如何被壓榨,也隱約看的出陳是一個社會主義者,不久後,他也成立《人間》出版社,這樣的胸襟和關懷,使得這時期的小說非常具有批判性,也可以讓我們強烈看到資本主義的戕害。而後期的《鈴噹花》到《忠孝公園》,陳映真的主題多回到國民黨時代特務份子與政治犯的故事上,這裡個故事非常的曲折卻有意思,而這樣的敘事也不是隨便一個作家可以寫出來的,經過了整理和反芻這段歷史,陳映真把筆觸帶到許多意料不到的點上,例如《夜霧》中特務的心理狀態,或者是《忠孝公園》從東北到台灣的馬正濤,不僅僅是外省人,同時他也經歷了許多政權,一路上風風雨雨到台灣後,終於死於自己的良心不安,或者應該說是自己的心病,這些驚奇的故事,看起來很荒謬,但我卻又不能保證這全部是虛構的故事,但要完成如此龐大架構的文本,陳映真所花的工夫一定很多,也佩服他有這些才華能把這個時代的故事寫進小說裡,老師為何要選陳映真來授課,也未嘗沒有道理。

我最喜歡的一篇是《山路》,黃千惠道盡了許多理想主義者為完成的夢,讀起來真的讓人難過且心疼。不僅如此,我也喜歡有關死亡的題材,死亡在中國是不太被描寫的,可能覺得穢氣吧,但陳映真毫不掩飾的描述它,卻讓人份外覺得生氣勃勃,這才是一件吊詭的事情。例如第一卷的《死者》,畫面繽紛的印象跳動著整篇文章,雖然爺爺就像灰白印刷的相片,可是活在他周遭的人事物,卻有如電影一幕幕的穿插在這個灰暗的空間,林鐘雄悄悄流動的情慾、村子裡的惡習、林家特殊的疾病等,都活靈活現的出現在《死者》文中,這也是陳映真常用的反諷手法,提到反諷手法,陳映真不只一次提到台北做為一個”首善”的都市,這是多麼的諷刺阿,當這一個形容詞出現,我大概猜的出來這又是個與”首善”強烈對比的段落了。陳映真很少一篇文章沒有提到死亡,究竟死亡對於陳映真的作用是什麼 ? 實在讓人很難捉摸,不過陳映真在處理政治犯的死亡,是與《死者》有些不同的,政治犯的死帶有一些理想性,而且我也特別容易受到感動,我覺得陳映真不只是要為他們平反,同時也對時代的暴戾進行無言的控訴,並不是所有的犯罪都令人髮指,也不是所有的犯人都有錯,若是沒看過陳映真或者是其它政治犯的相關文學,那段歷史,也只不過是課本上匆匆帶過的一兩句話而已,但它確實存在,我久久不能忘記的是許月雲老師的那句:「殺人者。」究竟是歷史殺人?還是國民黨殺人?這個問題我想了很久,若是當時國民黨政府安穩的接收台灣,也沒有共產黨來擾事,這樣的歷史下,我們還會看到這些驚心動魄的故事嗎?或許國民黨的嚴刑厲法這麼做並不全然沒道裡,而且也算是很無奈的決定,反攻大陸,自己的家鄉卻只能用反攻這兩個字,我覺得時勢讓他們不得不緊繃,也不得不對一些思想犯進行控管,該怪罪誰呢?看了《夜霧》,雖然只是個故事,但我相信許多當過特務的人,心裡也很不好受,明明知道犯人是被誣陷的,但還要用國家所訂下來的正義去將他們定罪,心腸軟一點的人,不,就算心是鐵打的特務到最後,也是無法直視自己的人生,其實這些歷史,又該怪誰呢?雖然都在描寫死亡,我覺得陳映真前期是有多帶點浪漫的色彩,間或穿雜著民間傳說,例如《貓牠們的祖母》的祖母死後,竟直挺挺的靠在牆上,與民間傳說人死後被貓跨過,死屍必然挺立,有點神祕又帶著誇張的筆調,讀起來很有趣味,但也比較不真實。還有《我的弟弟康雄》,透過姊姊來描述已經死亡的弟弟,究竟為什麼而死?《六月裡的玫瑰花》的軍曹,最後光榮捐軀,他們都為了自己的理想與抱負,死亡在此也有種英雄式的色彩,很符合前期的浪漫主義筆調。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陳映真後期主角的死,多帶有種懺悔,或者是心理因素作祟而亡,陳映真很強調這種精神所引起的疾病,而且也很深入刻畫這些發瘋的人的想法,看起來是一個很荒誕不羈的世界,但或許從他們的眼中,所見的才是最真實的寫照,《萬商帝君》的林德旺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還有《夜霧》的李清皓,他們也都看透了最血腥的社會,我們身為一個「正常人」,卻沒有辦法看透一些事時,就如同魯迅《狂人日記》所說,這吃人的世界,李清浩和林德旺被固定在一個框架,雖然走不出去卻看透了框框裡的資本主義和人心,他們所說的話,難道比我們這些人更不清醒嗎?

當局者迷,看完華盛頓大樓系列作品,重重的打醒了我對於資本主義的崇高幻想,我們也只不過是踩著窮人或比較沒資源的人往上爬,階級的問題在現實社會上越滾越大,我們難道只能安分接受世界被這樣安排著?或許是烏托邦的理想,但是總得有人去努力,為了人權奮鬥的工會,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工會是最貼近藍領階級的民主單位,《雲》裡面女工不惜與資本家和男性抗爭,為的就是保障自己的權利,這種想法慢慢擴散於民間,也使得對抗殘暴的資本主義有了更進一步的可能,但是先撇開剝削與被剝削者,鏡頭轉向台灣人內部,男女的問題使得抗爭窒礙難行,台灣人都不幫自己,面對國外跨國公司,小蝦米又如何對抗大鯨魚呢?有時候問題不只出在大環境,自身的因素也是需要被注意的,陳映真《雲》的確給了人一些反省。

《萬商帝君》、《夜行貨車》和《上班族的一日》,這幾篇的核心多在探討資本主義,但其中又有對於愛情的描寫,又讓我無法忽略,例如劉小玲周旋在詹奕宏和林榮平之間,那種女性的抉擇,劉小玲算是個敢愛敢恨的人,而在這種關係下,又可以隱約看出本省和外省的衝突,也可以看出男性的自尊問題 ; 另外,《上班族的一日》的外遇問題,和同性戀的愛情,都是另外可以探討的面向。陳映真的小說,主題通常都會緊扣另一種元素,愛情又可以被省籍影響,死亡也有時可以和精神病一起理解,所以閱讀陳映真,真的是涵蓋了許多範圍。愛情有分很多種,《唐倩的喜劇》中的唐倩,是以知識串聯她的愛情,擷取男性的思想,但卻又有些隨波逐流;《麵攤》的母親,抱著小孩的形象,非常溫柔且剛強,陳映真對於台灣女性的描寫,通常都帶有「母性」的光輝,《那麼衰老的眼淚》的阿金、《永恆的大地》中沒有名字的伊,這些女人都被描寫得很堅強,這也是陳映真文章有趣的地方,他對女性沒有太一定的想法,但總地來說,都擁有堅強的象徵,而在描寫男性就不太一樣了,大多都是很脆弱的,心靈上很容易受到打擊或者是世俗眼光的局限,例如《那麼衰老的眼淚》中康先生無法承擔阿金的孩子,這裡面也牽扯到許多省籍或階級的問題,也不能這麼容易一言以蔽之就認為陳筆下的男性都這麼軟弱,不過男女這些描寫,在後期《鈴鐺花》之後,就比較少被拿來比較,或者是我比較難看出陳映真對於他之前所展現出女性溫柔的特質和男性比較懦弱的描述,重點更放在歷史的脈絡上。

我很喜歡陳映真的文章,也很讚嘆他有這麼好的文筆,他可以討論的問題實在很多,我自己選期末報告也非常掙扎,而且不只想寫「死亡」、「愛情的比較分析」、「時代變動下的家庭地位」等等,還有一些省籍問題、精神疾病的探討,都是我想深入了解的部分,不過礙於時間和報告的掌握性,我還是聽從老師建議從家庭層面去分析,但是這也會牽扯到一些精神疾病的討論。閱讀陳映真,我無法單從一個面向去解讀,要解是一個資本主義如何滲透到社會,就會帶動許多闡釋,而且陳映真也很精準抓到一些平常被我忽略掉的點,很開心能夠念完陳大多數的文本,也對他的生平有了些淺略的了解,我覺得重要的不是我背了多少的人物、看了多少的書,更重要的是陳映真讓我重新去看到歷史課本所碰觸不了的真相,還有被遺忘的人事物,又向一齣齣的戲碼,在我眼前重現,如果連我們這一代都不了解了,那更不用指望下下個世紀,會對這些被泯蓋的歷史有多點認識,趙慶雲說他像是一個沒有台詞的戲角,而現在社會上也沒有自己的位置了,這是多麼令人唏噓的一段話,我們把過去當成不相干的事情,卻忘了台灣人還是活在相同的大脈絡下,這是命運也是剪不開的羈絆,文學創作或許不用強被賦予崇高的理想,但陳映真把傳遞歷史當作己任,字裡行間我強烈感受到他想傳達的東西,總使不能了解一百,我覺得只要能用心去體會、去理解,這樣就夠了。有個學長說:「當貧窮國家的小孩,向父母吵著要喝可口可樂的時候,就知道這個國家已經被侵略了。」以前我還聽不懂到底裡面是什麼涵義,看完陳映真對資本主義的描寫,我現在會對這句話會心一笑。
 

心得感想 / 《忠孝公園》

我覺得陳映真處理這篇小說,首先背景定在二戰前,一直連貫到現在,其實把該交代的歷史悄悄寫進去了。日本人的狡猾奸詐,漢奸的趨炎附勢,其實不難想像,只是我們只把那時代的人侷限在那個回憶的框框,就像在看電影《色戒》,愛國的青年份子也只是停留在那麼永恆的一刻,我是料想不到馬正濤這些人竟然會跟現代扯上關係,他們的生命還在持續著,陳映真生動的把中間的甘苦和陰險寫出來了,我不認為這不可能發生,就是因為可能性很大,所以讀《忠孝公園》都是一種新的體驗,也讓我感嘆,這也就是人生罷了。

其中的人物都很鮮明,尤其是馬正濤,一開始他是以老年姿態所出現,你不會想像到他年輕的時候友多麼意氣風發,但是時代在變,所以他也一直改變他的「立場」,就是這些改變的太快,我也才會驚呼歷史的展開是多麼快速的。從一開始他的父親積極把馬正濤推薦給日本人,而他自己也學了一口流利的日語,憑藉著機伶的反應,很受日本人重用。但是隨著日本野心高漲,馬正濤也被拿來當工具,可能自己也沒有發現,自己也是殺人者,我彷彿又聽到許月雲老師的吶喊,自己中國人竟然幫助外敵侵犯中國,我覺得這些人真的無情無義。「沒有國就沒有家。」這是在我腦海中浮現的一句話,東北已經淪陷了,看著歷史課本上的九一八或者是講述著東北悲慘的侵略史,只有相隔一線的距離,東北的情況已經和中國不同了。這些是我再看歷史課本的敘述,但是真正讀了小說,這些人的心理狀態,不管是賣國或者是漢奸也好,其實也是悲慘的,就算物質生活是很豐餘,但心中的罪惡感,一直不斷把他們推向火坑,要說可憐也還太早,因為這是犧牲了多少人命所堆砌成的罪,而後來的國民黨政府也好,在中國也是風聲鶴唳,與共產主義相競爭,日本淪陷後,馬正濤一行人又投向國民黨的懷抱,其中的權力轉換,就是我們小老百姓無法得之的門路,古人說:「忠臣不待二主。」馬正濤不僅待了兩個政權,之後還投靠了共產黨,所為依照時勢走,以古代人的觀點,他是不忠阿,所以這裡我又要繞回來作者的題目:《忠孝公園》,這是很諷刺的,馬到台灣來所居住的附近,有一座忠孝公園,可是對照他的形象可說是相當不搭且唐突的,所以我猜想陳映真應該有嘲諷的意味在裡頭吧,關於「忠」的這個部分而言。

馬正濤也和《夜霧》的李清皓一樣,殺了太多冤枉的人,殘害了許多生命,所以他們都會為自己重下的因,嚐到最苦的果。馬正濤先後害死了不少人,從日本偽政府開始,就抓一些抗日份子,到了國民黨掌權時代,又對付了許多共產黨,但是到了共產黨壯大後,又投靠共去誘捕一些以前的朋友。不過這裡有一點很有意思,就是李漢笙說:「人落在國民黨手裡,八成活不成。但落在共產黨手裡,真坦白交代了,可能有八成死罪換緩刑的機會。」(p177)所以說國民黨的暴戾,不僅可以從白色恐怖看出,連此一句話也可以強烈的表達國民黨的威權與殘酷,這裡的共產黨難道是我們課本上所見的那些惡民?有時候歷史真的會被扭曲,但是我也對陳映真的個說法存有疑惑,因為我不知道是否其他人也如此認為,還是因為陳映真受過國民黨的苦處,所以他比較會抨擊或是誇大闡述?這就有帶詳查了。

題目為《忠孝公園》,那「孝」我覺得就應該在寫林標他們的事了。林標也算是一個坎坷的人,而且對於自己的身分地位非常疑惑,我想這也是台灣人長久以來的問題,究竟我們是什麼人?究竟我們的歸依在哪裡?是日本?中國大陸?還是美國?我覺得這些問題都已經不重要,只要能好好活在這塊土地上,我都認為是一家人,可是,林標的情形又更複雜了,他還牽涉到日本皇民化時代,以及國民黨接收台灣的尷尬,究竟自己算是什麼呢?可憐的是,當那些勇士在日本人的威權下或者是利誘下,到了南洋打仗,但是日本人中就沒把台灣人當成同一個陣線的人民,大一下有上到關於日本人對台人的統治時代,是沒有把人當對等的,也只有天真的台灣人想變成他們,卻被潑了滿臉冷水。日本在需要台灣人時才表示天皇把他們當成子民,但心裡卻不這麼認為,所以有時候會顯露自己民族的優越感,而林標也是個感情矛盾的人,他對日本還是有著愛戀的心,也會講一些日語,就算不是很流暢,但是隨著時代變遷,現在已經很少人把日本和台灣當成同一個國家了,林標從一個對日親切的人,逐漸轉變到厭惡,看最後對林月枝的日本朋友借酒裝瘋,可是也把真實對日本始亂終棄的態度表達出來,當時大家是冒著怎樣的危險,冒著怎樣的屈辱去到菲律賓,跋山涉水不說,戰爭的死亡與威脅是怎樣也賠償不清的,可是日本還是犧牲了台灣,台灣人終究還是在歷史的轉換點上迷失了自我。就連現在,與中國統獨的問題,還在每個人心中發酵,究竟該怎麼走下一步?還有人民對國家的意識認同,這些都非常的困難去統整,外省老兵痛苦了近四十年才得以回到中國與家人相見,他們的心裡對於中國的認同感又與本省人不同,台灣族群複雜,與中國互利共生也只能是我想到的最好方式了,而林標最後的痛哭,呼喊著自己是誰的那刻,他真的癡了嗎?我覺得他反倒是清醒了,對於日本的關係與台灣他似乎懂了,這是不可能被綁在一起的,他的寄託只能放在台灣了,就是他失蹤的兒子林欣木。

林欣木是林標的兒子,有著台灣人的堅忍不拔,但卻已不孝收場,實在可惜。
他是時代變遷下的犧牲者,小公司還是敵不過資本集團的侵略,很多人賣了祖產想開創一番新事業,卻遭受打擊,一夕之間窮途潦倒,以至於不敢回去見父母,林欣木即是這樣悲苦的人。還記得陳映真就是想要寫出對這些小人物的關懷,我覺得非常了不起,草根人物往往最能觸動人心,因為他們最貼近自己,社會底層的人若還不能被重視,這社會就沒什麼溫暖可言了。

不過最後一幕,林月枝還是想繼續尋找自己的父親,也想要尋找台灣人的尊嚴,民族自尊是我們即須被救起的,在聽完白樂晴先生的演講後,深深覺得,若是連自己國家都不能支持自身,那還有哪一國會寬宏大量的來接濟你?而且我們不能總是被踩在腳底下,林欣木代表著台灣人的尊嚴與認同,把他找回來吧!雖然最後不知道結果是如何。
 

心得感想 / 《夜霧》

我覺得這篇文章很厲害,很深刻描寫國民黨時代特務份子的心理狀態,之前陳映真的文章大多都在處理思想犯,那以前我可能會問:「趙南棟裡面的麻子班長為什麼這麼狠心?或者是特務的感情和思想究竟會不會受到良心的譴責等。」種種的一切疑問,陳映真用《夜霧》來解答。李清皓是個可憐的青年,原本想要參加特務報效國家,這時候的青年,看起來還有身為國用的使命感,而且他看起來剛正不阿,雖然家裡沒有提供他念書的環境,但李清皓還是力爭上游,得到丁士魁的青睞,但為什麼這樣耿介的青年,會自殺呢?陳映真也放了許多伏筆,第一次看只覺得疑惑,第二第三次閱讀之下,才會覺得原來如此。P.71丁士魁看到的李,已經是「蒼老、萎靡、消瘦,乍看幾乎認不出人來。」而且是「自尋短路的」(p.72)為什麼要自尋短路?是時代變遷所造成的嗎?看到這裡還看不太出來丁和李清皓是做了些什麼,大概只知道,李清皓的死一定不簡單。

李清皓作者形容他是「天生的正直,但絕不是拿自己的正直處處去判斷別人,不肯饒人的那種正直。」(p.73)這句話是很大的稱讚,我很喜歡這個形容,一個人若是能超出個人喜好去評價他人,或是能客觀的去對待別人,這都是很困難的,尤其有些還會咄咄逼人,即使自己多有學識也是空談,不能好好尊重人且自以為是,真是做人大忌。李也很不沾酒色,這點是丁士魁也很稱讚的,當別的官員喝花酒時,李還默默工作,也因為單純積分不多,這也算是他正直的一面。也看的出來,當時的特務也多有交際應酬的傾向,而且解決月桃的債務,也是靠著局裡和建商的關係來打折扣,特務還要營建許多的人脈,從這些都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李清皓的工作是搞特務,國民黨的眼線,這樣的工作使得他和小董漸行漸遠,我想他們會離婚這也是很大的主因,因為小董也說過不喜歡他的工作,但是李清皓自己對這個工作的看法呢?到後來他很怕黑很孤單,為什麼?李清皓其實很早就不想繼續這工作,我覺得在這裡良心上的痛苦是遠遠大於生理上的痛,在文章前面,裡早已有像丁士魁辭職的打算,不過後來去念了幾年書,但回來後,又不想去局裡工作,是丁士魁叫他留下,因為拿國家的公帑,總要報效國家的。這裡又可以看出李清皓的無奈,他此時也為自己的顛倒是非,或是局裡的手段感到不齒吧。從月桃的口中,也得到李清皓很多怪異的跡象,例如怕人來抓他,而在p.82有一句話我認為是可以讓人猜想到李清皓的辭退是和思想有關,因為反對黨也起來了,時局已經改變,繼續搞特務也弄得自己一身腥,而且他應該開始懷疑自己的做法是對的嗎?思想和生活的改變使他想辭掉工作,專心教書。

他死後,從信裡一切謎團都打開了,寫法很像狂人日記,透過一個已經發狂的人看世界,我覺得在此更明顯的看到時代的變遷,這裡又跟《山路》的黃千惠很像,也是由一封信看出時代的變遷,而且也由此揭開死亡的謎題,李清皓是個可憐人,我覺得當特務心理上的折磨,是會逼瘋人的,這也難怪之前要鋪陳李清皓詭異的舉動。月桃還是把這些信都交給了丁士魁,我想她自己雖說看不懂,但其實有一些東西是明瞭的,在p.83她說:「又總覺得不能留下來萬一讓別人讀了。」可見裡面是有些爭議或著是不可見人的秘密,在此可能是李的精神疾病不能見光,也有可能是思想有些不妥,對於特務的身分來說,但其中也有些對月桃很心酸的事,例如李清皓有一次對不起月桃,跟著局裡去花女人,他良心過不去,在要死的前夕,終究想起這些畫面來,這也應該是李清皓的迴光返照,這些信襯托出一個人性血淋淋的例子,做壞事會受到良心的譴責,而且會像幽靈般揮之不去,最後發了瘋,我認為這才是解脫,死了才沒有其他牽掛。

我覺得陳映真的手法很巧妙的刻劃出精神病患者的想像世界,不過在看到李清皓的精神狀態時,我只有一種悲憫的感覺,他應該不是自願去做這些爪牙,在此也看出特務們利用哄騙或是暴力使人屈服認錯,李清皓無法負荷這樣的壓力,在晚年也是很孤單的,例如月桃睡著了,他卻一個人失眠一整夜,那種孤單使他留下眼淚( p.86),這種孤單是別人不能參與的,即使身旁有人卻在夜深人靜時感到悲傷,我覺得這種情感,就是生氣別人不懂自己的痛苦,但卻又知道對方又不可能知道自己的內心在想什麼,總之是一種很複雜的情緒,有時候,我也會因為朋友不懂我心裡的想法而生悶氣,就是這種很無奈的心情。李清浩在信裡多次提到醫生,是用一種非常不屑的口氣,而且覺得他們都懷有陰謀,而且台獨思想又嚴重,月桃怎麼會跟他們一起合作,這裡獨自的揣測很像狂人,可是從他眼裡醫生是傲慢自大的,說不定,有的醫生就是看不起人,李清皓說的也未必有錯。而且李清皓有受過訓練,又看多了犯人口供的場景,所以他很固執,無法對心理醫師敞開胸懷,因為只要一談,出了破綻,他和月桃可是要被抓去的,可見他防備心還是很重,也跟他早年職業有關吧。

月桃是和傳統有連結的女性,她利用與神明溝通去化解清皓的病,這和鄉下常看到小孩受驚,阿嬤都會去收驚,很信這些民間信仰,而李清皓就是不信這套,我想跟他是外省人有關係吧,只是我對於鬼怪,是存有敬畏的,我還是選擇相信冥冥中有一些超自然的力量存在。不過,李清皓在這李得的是心病,必須要靠自己化解,尤其只要他想通一些事,病就好像減輕了一點,所以作者也暗示並強烈地用此描寫心理疾病的重要性,會影響到一切。陳映真也很傳神的寫出當世界變了,人都往以前的叛亂份子投靠,那些危險思想都被解放了,這些特務的存在,豈不是很可笑嗎?他們的存在不就是要來抓這些思想有問題的人,但是現在不一樣了,反倒是這些特務成為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所以李清皓很害怕,怕這個世界會把他給吃了,或者是認出他的模樣,會記得他當年所做的壞事,包括對犯人拳打腳踢、逼迫無罪的人等等,都使他愧疚而得病。還有李清皓說他脖子痛,肩膀痠,可是醫生又說不是五十肩,這就很奇怪,後來一個夢把他驚醒了,一個令他愧疚的夢。他害了無辜的歷史老師,而且因為斷章取義下,他害死了一逃人命,卻又要說政府一定公正抓人,不會冤枉無辜的人,這是多麼諷刺的話阿,最後少年的反悔,使得李清皓的壓力更大了,害的老太太沒了依靠,只能老淚縱橫,這是多麼罪過,「就算是他們來尋仇,我只有默然受死了」(p.102)最後他的肩膀就好了,因為他已經知道病因是什麼了。

這裡也提到德國納粹和猶太人(p.94),不過第一次看到是指律師、醫生和快計師通常比較有台獨思想,所以到了現在時代變了,一定會拿特務開刀,像是得國納粹追殺猶太人,不過自己又反思一句:「他們果而是猶太人,我們竟是納粹的嗎?」我想,陳映真應該很想說:「你們就是殺人者,就是許月雲口中的殺人者。這一切噁心虛假的歷史與罪民,被扣在可憐人的一生,從起家破人亡,好一點的也妻離子散,這一切的一切,都是錯的,你們國民黨就像納粹,苦苦追殺這些可憐的猶太人,不是嗎?」而且李清皓說有些人明明就是國民黨特務,但在戒嚴後,又裝的很聖嚴,好像壓跟沒參與過這些事,在電視上的政客和教授們,這樣發達,卻沒人來接自己,想到這就難過,而且當時被判刑的人,也都被放出來了,這些人又好像英雄一樣被崇拜,這個世界真的反了!的確,我覺得現在的人對於特務已經沒有印象,有也只是政治人物口中的惡犬,但實際上,我們根本不知道有多麼可怕和殘忍,但是陳映真也對那些以前是爪牙,現在卻變成英雄的人感到可恥,謝長廷之前也被說賣黨內的機密給國民黨,這些事情再回頭看這篇文章是很有意思的。還有在p.110中寫了很多台灣電台對中國的鄙夷,其中有一句「我裡裡外外是個台灣人了!」這些人,陳映真也用了很諷刺的寫法,來凸顯中國的友好卻被誤解成骯髒,本來是兄弟卻又反目成仇,忘記祖國的人,無奈阿。

不過最後讓李清皓崩潰的是他在首善之都的百貨,遇到以前偵詢的張明,這讓他驚覺,自己的死期到了,也是他自殺的最後一根稻草,他想起以前是如何逼他招認,但是心裏知道他並沒有錯,這樣的內疚又讓李無法逃開,直接與故人面對面對質,讓他崩潰了。而都市人也不知道張明為何要追趕李清皓,只覺得他是個瘋子,有問題,但真正有問題的,卻是李清皓阿!這個時代沒人理解,只覺得是一場鬧劇,就跟我們不理解那個時代的國民黨與思想犯,只覺得是一場戲,貞的不知道了……「我彷彿覺得張明在聲嘶力竭地向整個城市叫喊,而整個城市卻抱之以深淵似的沉默、冰冷的漠然、難堪的竊笑,報之以如常的嫁娶宴樂,報之以嗜欲和麻木。」(p.118)
    
    最後p.119也點出了題目夜霧,就是迷濛看不清楚的歷史,無所不在,而且陰狠和寒冷,是可怕的白色的夜霧,這裡應該只的是國民黨的白色恐怖,要同時也是陳映真的自白,他淚如雨下,這裡寫的不只是李清皓,也是陳映真,想起這段歷史,被害者與加害者心裏都無法負荷這種重量,唯有時間釋懷了,被遺忘的逃亡日子,隱藏在山路的心酸,好像就是一本小說一樣被輕鬆閱讀,這叫那些人情何以堪呢?好像在演戲一樣,故事最後的結尾也讓人不解,難道李清皓最尊敬的丁士魁,也要成為那跳出特務時代的人,也要背叛李清皓往新的方向走,也要丟下他一個人了,看完會有一種感慨,人事已非…已經回不到過去了。
 

心得感想 / 《趙南棟》

重讀《趙南棟》,我更能體會陳映真會什麼要寫作,為什麼要不顧被抓的危險去記錄不同世代的人生,因為不寫,就更多人遺忘這慘絕人寰的歷史,一切的富裕和民主,是踐踏在前人血淚上,而我們只享受到成果卻無法了解這些都是多少破碎和有苦難言的命運所交織而成,以前不曾流淚的情節,現在看來,我都覺得陳映真那時代的苦痛,是讓我不忍見的,不只《趙南棟》,連《當紅星在七吉林山區沉默》我也同樣淚如雨下,我覺得文學不只是要讓人有樂趣,我更想要在其中得到一些感情的脈動,這樣才讓我感覺它是一個活著的東西,因為它活著,所以我得以窺見這些人的愛和故事,似乎就在身邊。我覺得陳映真的文章,寫的真好,到現在為止,我的記憶又多了點故事,好像是真的又好像是假的,但是這個世界就是假假真真,那個顛倒是非的歷史,同樣也令人撲朔迷離,不是嗎?

陳映真用趙慶雲、趙爾平和趙南棟,這三位代表人物,來依序書寫台灣時代的變遷,只是一代一代過去了,能繼續傳承前期人民信念的人有多少?趙慶雲那代被荊陷陣,為的就是實踐陳映真所謂的社會主義,他和宋蓉萱也是在抗爭中認識的,這種有為青年的結合,很多只在現代人的想像中出現。現在的年輕人,包括我自己,都與趙南棟一樣,只跟隨自己的慾望走,作者對此沒有任何批判,也沒有任何負面字彙去評論趙南棟,對於我們這一代,他可能感到很無力,但只仁慈的寫下我們這隨波逐流的歷史,我讀完卻感到心虛,如同千惠一般忘記了一開始前人的血淚築成的歷史,這麼民主、富裕的時代,慾望流動的時代,好像少了一點什麼。

宋蓉萱不只是為了不起的革命份子,同時也是堅強的母親,讀到她為了保護肚中的小孩,就算被嚴刑拷問,她一心只想著孩子,身體的皮肉痛似乎也消失了,辛苦生出來的小芭樂趙南棟,替那慘澹的監獄製造出一線生機。這樣的經歷是平常我們所不常見的,可能是陳映真寫了太多的死亡,對於新生的生命,我覺得讀起來特別有新意,也用了小芭樂的生對照宋蓉萱的死,母親生下他後,不久就被抓去槍斃,這種悲歡離合,不就是人生嗎?但是也可以看到監獄裡的犯人,都是有血有肉的,並不是我們所想像那麼冷酷無情,被抓去關的人一定是壞人嗎?至少我認為陳映真底下的政治犯大多都是有情有義的。葉春美一心想幫助小芭樂,想拉拔他長大成人,也是她懸在心頭的一塊肉,而許月雲老師也是,唱歌的男政治犯也是,每個人生命都是為了理想燃燒自己,對應趙南棟的出生,我看出了生命的火花,即使是在面對死亡的時候,還是勇敢面對。
對於宋蓉萱和趙慶雲之間,我是特別有感覺的,特別是趙慶雲在彌留之際,與妻子的記憶與幻影對談,那裡我覺得很感人,他們各說各話,卻又能對談,講不一樣的事情,但是卻也可以讓我感受到鶼鰈情深,生離死別,最後宋蓉萱還是問著自己的小芭樂在哪,母親還是很掛念自己的孩子。

看了第二次《趙南棟》,我對於爾平和趙南棟的故事,牽扯到美國資本主義方面的內容感觸較少,但卻對趙慶雲他們這一代的人特別有意思,改朝換代,中華民國也快一百年了,這些歷史不能被遺忘,我們後代子孫若再回顧這一百年,一定比我們現在對於陳映真那時政治犯的情形更加不理解,想起來特別感傷,就跟趙慶雲在p118所說︰「整台戲裡,沒有我這角兒,我也沒有半句詞兒,你懂嗎?」這種被遺忘的苦楚,又叫這些被冤枉的人情何以堪?一想到這裡我又覺得難過了。
 

心得感想 / 《山路》

陳映真的《山路》,真的讓人很感動,也深刻拉近政治犯家屬與讀者的距離,很不可思議,這是一種不同的體會,內心世界的刻畫很生動,尤其是贖罪的劇情,更讓人覺得白色恐怖的迫害,是可以讓人賠上自由和一生的。同時代的孩子能接觸到政治犯的機會很少,在這個言論自由的時代,沒有人噤口不談胸中的理想,只要在不傷害人的前提下,是不會被抓去關的;陳映真提供了真實的文本,讓我這時代的孩子看到了國民黨很殘酷的一面,也提供了很多面向讓我去思考。陳映真用了交錯時空的筆法寫下這個動人的故事,一開始年老的千惠生病了,但誰也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讀者也一頭霧水為什麼病人在沒什麼原因下得病?醫生又提到:「…有沒有特別原因,啊,譬如說,過分的憂愁,忿怒啦…」(p.53)這裡就默默告訴我們蔡千惠得的是心靈方面的疾病,李國木的頭腦很隱諱的閃過一絲可能性,只是他不敢說出來,政治犯的關連,跟嫂嫂的並可能有關係,這種讓人敏感的政治話題是不太敢提起的。

年老的嫂嫂總是回憶起那個台車道,這是與她年輕時代的連結,也是她贖罪的道路,更是她拋棄理想與愛情的通道。

從最後的一封信,整個來龍去脈都被說清楚了,李國木不可否認地承認,蔡千惠這個嫂嫂,是非常偉大的女性,少女的她,有著遠大的夢想,這裡可能也包含與黃貞柏的愛情,但是卻在贖罪的自咎中,遠遠被拋棄了。這是一種很複雜的感情,我覺得他只是崇拜國坤,她也在信中提起是因為國坤的家境比較不好,而黃貞柏的家庭至少還可以負擔沒有他的生活,就為了這樣,她假裝自己是李國坤的新娘,一個人勇敢的走向貧困和慘淡的環境,這是讓我感到心疼的、不可抗拒的宿命。這篇文章名字叫《山路》,為什麼不是其他名字?我覺得篇名取得很好,因為在蜿蜒的山路上,年輕的千惠與黃貞柏,互相交換著彼此的夢想,那時候他們的臉上彷彿有一道光,照亮了疾苦的世界,這種抱負是很偉大的,但卻也不容易實現,社會主義的崇高理想借由黃貞柏和李國坤的神采中透露出來,千惠也受到感動,決定替李家付出她的一生的那刻,也是在實踐著自己的社會主義,替窮苦的人們贖罪,可是她也只能做到拉拔國木長大,督促他讀書,長大過著好生活…。可是,當看到報紙上寫著,黃貞柏被釋放出來的消息,她有如被驚醒的貓,懺悔的不知如何面對黃貞柏,也不知如何面對這個被資本主義馴服化的自己,以經過著物質充沛的好日子,無法再回到過去了,內疚使得千惠病了,而且也喪失了活下去的意念,因為本來到李國木家,是為了要贖罪的,「我來你們家,是為了喫苦的。」(p.74)她的憂慮是,這麼安穩的生活,對得起當年的理想嗎?

我認為李國木也真的把千惠當成自己的姊姊,只有她堅持給年幼的國木信心去念書。當國木看到黃貞柏出獄後,想與嫂嫂一同拜會他,但是千惠拒絕了,這是怎樣的感覺呢?不只悔恨自己被資本主義同化了,也應該是不能面對這個愛情吧,因為是自己的兄弟害了他們去坐牢,也害的李國坤被殺,這樣怎麼有臉去見自己心愛的人?不過我在猜想,是不是千惠也有點愛上了李國坤呢?委身於李家,不只因為責任,也是含有愛慕在(p.87),所以千惠的內心,應該也有些矛盾吧!

而其中我另外喜歡的角色,除了千惠以外,是李國木的爸爸。故事背景是鶯哥的煤礦,父親和阿番伯,是資本主義下第一批失業的工人,已經不需要採煤礦了,而石油進口才是大宗,也能看出,在鄉村社會原本的父權角色,應該要撐起一家之計的父親,面臨了失業的危機,這對爸爸是很殘忍的一件事,所以他選擇到台北去作工,但卻發生了意外,跌下鷹架而去世了,我覺得一陣鼻酸,人為了要在這個汲汲營營的世界生存,必須忍受許多的磨難,沒有接受教育的人,只能作一些比較苦力的工作,生命也時常受到威脅,像在煤礦工作,隨時也得應付可能坍塌倒下的礦坑,所以千惠選擇了李國坤,而不是資產階級的黃貞柏,我想千惠真的很能吃苦,也難怪爸爸很疼愛她,雖然文章中(p.66)描寫的都是短短的應答,一句「嗯。」回應媳婦的幫忙,其實是感激在心的,國坤已經死了,何況這個媳婦也沒經過光明正大的媒妁之言,就甘願當一個寡婦替李家操勞,其中的犧牲,是爸爸非常抱歉的。

世界上有很多種愛,可能是親情、友情或者是愛情,但是千惠對於李家的愛,我很難用其中一種去概括,也無法用其中一種去解釋,那是一種很崇高的犧牲,至少在我看來,她的贖罪不光只是表面上或者是經濟上援助李家,而在感情上也認同了彼此,我無法做到這麼偉大的事情,所以看了這篇文章,是很受感動的,我想李國木最後看到大嫂的遺言,也十分的痛苦及想念,不只對於哥哥的死,這個謎團已經解開,更讓人難過的是,這個沒有血親關係的大嫂,竟然像個親人一樣對待他,對於醫生的疑問:「…有沒有特別原因,啊,譬如說,過分的憂愁,忿怒啦…」竟沒有說出一些疑惑的事,而錯過了解救一條生命的機會,李國木因此感到遺憾吧,尤其是這麼照顧他的大嫂…,就這麼走了,所以,最後他對妻子說的那句:「我,想念,大嫂…。」(p.91)是很令人感到難過的。
 

 
 
    

研究室成員

所在位置

研究室的相本

新竹飲食文化計畫

會議與學術活動相本

會議海報

清大亞太/文化研究室活動記錄

2017

2016

2015

2014

2012-2013

2010-2011

2008-2009

“萬隆•第三世界六十年”系列論壇

2014 IACSS Summer School

重訪後街:以陳映真為線索的1960年代

《尋畫:現實主義畫家吳耀忠》畫展與系列座談

冷戰的歷史文化——東亞批判刊物會議

東亞脈絡下的釣魚台:保釣精神的繼承與轉化

2011思想、歷史與文化高等講座:蔡翔

2011思想、歷史與文化高等講座:池上善彥

2012歷史、思想與文化高等講座:王曉明

2013歷史、思想與文化高等講座:洪子誠

2013台聯大文化研究國際中心年度講座|Partha Chatterjee教授:Empire and Nation/帝國與國族

2013思想、歷史與文化高等講座Madhava Prasad教授

2014 亞洲現代思想計畫年度講座—Ashis NANDY

2012思想、歷史與文化高等講座:戴錦華

Issues

相關學術活動

Inter-Asia.Org

IACS出版書系

專書

期刊

推薦出版品

出版相關座談會錄影影片

「重訪後街:以陳映真為線索的1960年代系列論壇錄影影片

左翼文獻資料庫

陳映真文獻資料庫

錢理群文獻資料庫

會議與座談錄影影片

戰後左翼口述計畫系列:以陳映真為線索

亞際書院

西天中土

陳映真的思想與文學

2011文化研究導論

魯迅:亞洲思想資源

連結機構

2010文化研究概論

研究室成員

所在位置

研究室的相本

新竹飲食文化計畫

會議與學術活動相本

會議海報

清大亞太/文化研究室活動記錄

2017

2016

2015

2014

2012-2013

2010-2011

2008-2009

“萬隆•第三世界六十年”系列論壇

2014 IACSS Summer School

重訪後街:以陳映真為線索的1960年代

《尋畫:現實主義畫家吳耀忠》畫展與系列座談

冷戰的歷史文化——東亞批判刊物會議

東亞脈絡下的釣魚台:保釣精神的繼承與轉化

2011思想、歷史與文化高等講座:蔡翔

2011思想、歷史與文化高等講座:池上善彥

2012歷史、思想與文化高等講座:王曉明

2013歷史、思想與文化高等講座:洪子誠

2013台聯大文化研究國際中心年度講座|Partha Chatterjee教授:Empire and Nation/帝國與國族

2013思想、歷史與文化高等講座Madhava Prasad教授

2014 亞洲現代思想計畫年度講座—Ashis NANDY

2012思想、歷史與文化高等講座:戴錦華

Issues

相關學術活動

Inter-Asia.Org

IACS出版書系

專書

期刊

推薦出版品

出版相關座談會錄影影片

「重訪後街:以陳映真為線索的1960年代系列論壇錄影影片

左翼文獻資料庫

陳映真文獻資料庫

錢理群文獻資料庫

會議與座談錄影影片

戰後左翼口述計畫系列:以陳映真為線索

亞際書院

西天中土

陳映真的思想與文學

2011文化研究導論

魯迅:亞洲思想資源

連結機構

2010文化研究概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