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页

簡介

活動訊息

會議

講座

IACS

出版

亞洲現代思想計畫

簽署合作與相關課程

 

 

 

 

 

 

 

 

 

  » 2014  2014-10-30 推薦白樂晴新書《打造二O一三年體制:民眾為主體的民主政治》

 

打造二O一三年體制:民眾為主體的民主政治

2013 년체제 만들

 

  • 作者: 白樂晴
  • 譯者:李大可
  • 出版社:行人  
    ​,台社​
  • ​策劃單位:交通大學亞太文化研究室
  • 贊助單位:亞際書院​
      
  • 出版日期:2014/11/05
  •  
  • 內容簡介

    這或許是一個失敗的提案,卻指出「民主」新的思考方向。

     

    2013年體制」是韓國思想家白樂晴於2011年所推出的思考、行動架構,企圖以2012年的年底大選為契機,開創朝鮮半島的新局勢。

     

    雖然2012年最後是由大國家黨的朴槿惠當選,而非在野的文在寅,所以這個計畫未能真正推行。但這本推動運動的小書,不只總結了白樂晴原創的「分斷體制」等論點、直接用來分析韓國的政經體系,更成為訴求一個新政治架構的提案。

     

    所謂「分斷體制」是白樂晴以韓國現實為基礎發展出來的概念。雖然韓國「分斷」的現實是在1951年就誕生,但1953年「分斷體制」才建立,也就是說,有許多社會機制、利益團體、意識型態,因為「分斷」而得以存在,也因此保護著「分斷」的現實。這在對「統一」多有共識的韓國,成為諸多不公平、利益分配不均的理由。白樂晴認為,未來的政治走勢,無論是福利國家或者是民主制度,都必須面對「分斷體制」這個不存在於西方思想、制度的事實,才得以讓韓國成為更好的國家。

     

    在這本書中,白樂晴認為如要解決「分斷體制」造成的困境,應跳脫政治角度,集結南北內部的改革力量,從民眾的位置思考並創造出新的結構性條件,深化與民眾息息相關的經濟、社會民主機制進一步發展福利國家及東亞共同體等概念,一方面解決南北韓的分斷問題,同時推進朝鮮半島民主的發展。

     

    現在世界各國民主體制的設計,大都根源於歐洲「民族國家」歷史的前提,而其憲政制度、代議政治、政黨政治等制度都已證明困難重重,不論是一黨、兩黨或者是多黨政治,都因政黨的內在本位邏輯而與民眾社會生活情況漸行漸遠。各個地區必須創造出新的、更為開放、更接地氣的民主形式。

     

    基於殖民地國家及民族自決等歷史背景,「分斷體制」成為亞洲特有的政治形態。白樂晴在這本小書中在「分斷體制」這個大前提下,提出「2013年體制」為韓國因應方式;其他歷史背景相近的亞洲國家,該如何面對自身在「分斷體制」下的衝突與困境,或許才是我們最需要與這本小書,以及與白樂晴對話的意義。

    目錄

    中文版序言

    韓文版前言

     

    第一部

     第一章 籌備「二○一三年體制」

     第二章 開啟東亞和朝鮮半島的新時代

     第三章 「後金正日時代」與「二○一三年體制」

     第四章 「二○一三年體制」再思考

    第二部

     第五章 走向「包容政策2.0

     第六章 走過二年洗禮,恢復常識和教養

     第七章 韓國民主主義與朝鮮半島的分斷體制

     第八章 「二一三年體制」與「包容政策2.0

     

    在運動中思想:《打造二○一三年體制》讀後/陳光興
    ----------------------------------------------------------------------------------------------------------------------
    作者

    白樂晴Paik Nak-chung

    1938年生於韓國大邱。高中畢業後赴美,1972年取得哈佛大學英美文學博士學位。曾任首爾大學英文系教授、哈佛大學客座教授,現為首爾大學英文系名譽教授。定居首爾。

    白樂晴於1966年創辦季刊《創作與批評》,並擔任《創作與批評》編輯至今。曾擔任「民族文學作家會議」會長、「六一五民族文學人協會」顧問、「2007年亞洲、非洲文學慶典:全州」組織委員長、「市民和平論壇」顧問、「朝鮮半島和平論壇」的聯合主席以及「六一五共同宣言實行委員會」南方首席代表等職。

    重要的中文譯著有《白樂晴:分斷體制‧民族文學》(聯經/台社,2010)、《全球化時代的文學與人》(中國文學出版社,1998)。主要研究成果包括:《重新尋問文學》(2011)、《何處中道,為何變革》(2009)、《朝鮮半島式統一,現在進行時》(2006)、《動蕩中的分斷體制》(1998)、《分斷體制變革學習之路》(1994)、《看待現代文學的視角》1991)、《民族文學的新階段》(1990)、《民族文學與世界文學II》(1985)、《民族文學與世界文學I》(1978)等。

     

    譯者

    李大可

    1966年生於山東省德州市。文學博士,現為山東師範大學文學院,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教研室副教授。代表論文有:《20世紀30年代中國左翼文藝刊物中的朝鮮聲音》、《魯迅在韓國社會變革運動中的接受方式——以李泳禧為中心》、《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在1980年代韓國的譯介》

     

    校訂

    白池雲

    現為首爾大學統一和平研究所的HK研究教授,《創作與批評》的編委之一。著有:〈Murakami Haruki and the historical memory of East Asia〉(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2010)、〈East Asian perspective on Taiwanese identity〉(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2010),和《暴力的連鎖,連帶的環節:沖繩文學的發現》2013)等。

     

    李政勳

    任職於首爾大學中文系,研究方向為中國現當代文學,思想與文化,同時也關心東亞區域內的知識交流活動。近期有編有《東亞:認識視野與實踐場域》(2010)。

    *內文試閱

    二、何為二○一三年「體制」?

     

    無論如何,李明博總統二○一三年二月就要下台了,即使繼任者仍來自大國家黨,即將到來的也是「後MB」時代;若在野黨重新執政,那就將再次出現了政權交替。無論出現上述哪種情況,我們都不能僅滿足於跨越「失去的五年」,重返此前的狀態。

     

    為克服八七年體制而發揮國民潛力的時期

    之所以一定要為「二○一三年」加上「體制」一詞,其原因正在於此。正如「八七年體制」這一概念是用來表現韓國社會因一九八七年六月抗爭而發生的巨大轉折,「二○一三年體制」也意味著要使二○一三年以後的社會發生足以被稱為又一「體制」的巨大變化。這裡的「體制」相當於英語中的「regime」,相較於「system」,「regime」一詞的體系性較弱,而「二○一三年體制」這一用語本身也許還會被其它用語代替,例如,如果著眼於可能成為轉換契機的二○一二年的兩大選舉的話,它也可稱為「二○一二年體制」,而如果二○一三年之後的變化在短時間內促成了更為劃時代的事件的話,它或許還可以圍繞那個事件來命名。正因考慮到了這種可變性,所以才為題目中的「二○一三年體制」加了引號。

    也有人主張將我們目前生活的時代稱為「九七年體制」,因為以一九九七年IMF救濟金融為契機,八七年體制已轉換成新自由主義主導的新體制。我無意正式介入這一爭論,只想表明我本人出於幾點理由不能對九七年體制論表示贊同。最主要的原因是,雖然在過去三十多年時間裡,「新自由主義」一直是定義著包括韓國在內的現代世界特徵的關鍵詞之一,但在我看來,這個概念甚至說明一九九七年金融危機後的韓國現況都顯得捉襟見肘。就拿所謂「新自由主義的正式啟動」來說吧,它似乎更適於用來說明一九九八年後實施的各種福利政策出現後退、市場萬能主義意識形態,甚至壓倒了民主主義的二○○八年;但即使是在李明博時代,韓國也不能說是新自由主義獨霸天下的社會,反而是各種形式的反自由主義隨之死灰復燃的奇特社會。換言之,與其將此解釋為推翻了「堅持南北對抗、反民主、反自由主義的軍事獨裁」的八七年體制,而以九七年體制取代,不如將之視為已耗盡初期建設性動力的末路局面的延續更為恰當。此外,我相信再次發揮我國國民的潛力—它曾掀起過一九八七年六月抗爭和七、八月勞動者大鬥爭,並在IMF救濟金融這一國家危機中,透過二○○○年南北峰會確保了韓國經濟和民主主義的持續發展—的時刻已經到來了。

     

    南北共有「二○一三年體制」的可能性

    況且,「二○一三年體制」有可能獲得不同於八七年體制的成就,即它有可能在一九五三年停戰體制建立後,首次跨入南北共有的歷史進程。在休戰後的韓國現代史上留下濃厚印跡的四一九和五一六、十月維新、五一八民主抗爭、六月抗爭以及IMF救濟金融等,這些都是侷限在南韓社會的事件。它們當然也會影響到南北關係和朝鮮半島局勢,但這種影響並未達到可以改變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歷史進程的程度。從另一方面看,二○○○年的六一五南北共同宣言完全稱得上為南北雙方都開啟了「六一五時代」的大門,但仍停留在宣言的意義上,是擁有了以後要實現的目標的意思,並非要一舉改變南北任何一方多數居民的現實生活。在雙方共有的時代區分法與基於南北各自內部現實的時代區分法之間,仍存在著距離。

    但如今,六一五時代的課題已無法繼續延宕下去了。僅漠視六一五共同宣言幾年的時間,朝鮮半島就已經成為威脅人們生存的空間了:韓國的民主主義出現了可怕的倒退,誇口高效增長的南韓經濟也是以犧牲平民來養肥部分財閥企業、愚莽的環境破壞以及國有企業和商店的負債等為代價來支撐的。從改變這種現象的角度來看,對二○一三年體制的確立來說,能否完成六一五時代的課題也是至關重要的。建設我們自六一五共同宣言後就一直在追求,並因二○○五年北京九一九共同聲明和二○○七年一○四峰會宣言,而得廣為人知的朝鮮半島和平體制,已成為二○一三年以後的核心課題。

    這並非僅僅為了在朝鮮半島消除戰爭的危險。雖然對任何國家的國民來說,戰爭都極為殘酷,而和平彌足珍貴,但分斷體制下的和平卻別具意義。雙方的既得利益階層既相互敵視,又不斷從這種敵對關係所造成的緊張和戰爭威脅中獲取維持自身反民主特權的名分,這種體制就是分斷體制。正因如此,每當像一九八七年六月抗爭或一九九八年的政權轉移這樣的事件,促使南韓公民的民主力量爆發時,就會引起整個分斷體制的動盪,不可避免地出現指向和平的積極努力。於是,當六一五共同宣言豁然開啟了南北和解與協作之路時,國內的守舊勢力便試圖拚命反擊。不幸的是,透過二○○七年大選和二○○八年國會議員選舉,這些人的反擊成功地重擊了分斷體制克服運動。不過他們不僅未能重新使分斷體制穩定下來,而且也未能啟動「先進化體制」。無論如何,為了迷惑大眾以贏取大選,守舊勢力在二○一二年仍將動用各種手段來確保繼續維繫一己之私,即使因此將加重國家的混亂,他們也在所不惜。

    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必須設計出符合朝鮮半島現實迫切需要的、不僅僅是停留在口號或理想意義上的和平體制,並以此來說服國民。此時我們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朝鮮半島的和平是與漸進的、階段性展開的統一過程直接聯繫在一起的。換言之,操之過急地追求徹底的統一固然會威脅和平,但擱置統一、只談論和平的做法也不會促使和平到來。

    由韓戰的當事者們簽訂和平協定、朝-美及朝-日建立外交關係等常被列舉為和平體制的構成要素,並以朝鮮半島的無核化作為先決或附加條件。但不能忽略朝鮮半島的特殊情況,那就是僅靠締結和平協定和經濟援助等手段,是無法解決對確立和平體制來說至關重要的無核化難題的。換言之,若欲使北韓完全同意無核化要求,似乎就要在某種程度上滿足其對所謂體制保障的要求,而即使南、北締結了和平協定,朝-美實現了建交,北韓也得到了大規模的經濟援助,南韓的存在本身仍是個無時不在的威脅。因此,只有當建成了「邦聯」這一能比較穩定地管理朝鮮半島再統合過程的機制時,北韓政權才會做出無核化的決斷,才敢於──即使尚不能完全放心進行自我改革的冒險。

    當二○一三年以後的朝鮮半島從重啟六一五時代走向九一九共同聲明,並進入南北聯盟的建設軌道時,二○一三年體制的建立也就成為可能了。當然,南北聯盟並非終點,只是它對保障分斷體制克服進程,維持不倒退的態勢來說,具有決定意義。此後的歷程雖仍是充滿不確定性的冒險之旅,但那將不再是現在這種主要由百姓們承受壓迫和痛苦的時代了,取而代之的,則是南北統治階層都要為適應民眾的活力而焦慮的時代。
 
    

研究室成員

所在位置

研究室的相本

新竹飲食文化計畫

會議與學術活動相本

會議海報

清大亞太/文化研究室活動記錄

2017

2016

2015

2014

2012-2013

2010-2011

2008-2009

“萬隆•第三世界六十年”系列論壇

2014 IACSS Summer School

重訪後街:以陳映真為線索的1960年代

《尋畫:現實主義畫家吳耀忠》畫展與系列座談

冷戰的歷史文化——東亞批判刊物會議

東亞脈絡下的釣魚台:保釣精神的繼承與轉化

2011思想、歷史與文化高等講座:蔡翔

2011思想、歷史與文化高等講座:池上善彥

2012歷史、思想與文化高等講座:王曉明

2013歷史、思想與文化高等講座:洪子誠

2013台聯大文化研究國際中心年度講座|Partha Chatterjee教授:Empire and Nation/帝國與國族

2013思想、歷史與文化高等講座Madhava Prasad教授

2014 亞洲現代思想計畫年度講座—Ashis NANDY

2012思想、歷史與文化高等講座:戴錦華

Issues

相關學術活動

Inter-Asia.Org

IACS出版書系

專書

期刊

推薦出版品

出版相關座談會錄影影片

「重訪後街:以陳映真為線索的1960年代系列論壇錄影影片

左翼文獻資料庫

陳映真文獻資料庫

錢理群文獻資料庫

會議與座談錄影影片

戰後左翼口述計畫系列:以陳映真為線索

亞際書院

西天中土

陳映真的思想與文學

2011文化研究導論

魯迅:亞洲思想資源

連結機構

2010文化研究概論

研究室成員

所在位置

研究室的相本

新竹飲食文化計畫

會議與學術活動相本

會議海報

清大亞太/文化研究室活動記錄

2017

2016

2015

2014

2012-2013

2010-2011

2008-2009

“萬隆•第三世界六十年”系列論壇

2014 IACSS Summer School

重訪後街:以陳映真為線索的1960年代

《尋畫:現實主義畫家吳耀忠》畫展與系列座談

冷戰的歷史文化——東亞批判刊物會議

東亞脈絡下的釣魚台:保釣精神的繼承與轉化

2011思想、歷史與文化高等講座:蔡翔

2011思想、歷史與文化高等講座:池上善彥

2012歷史、思想與文化高等講座:王曉明

2013歷史、思想與文化高等講座:洪子誠

2013台聯大文化研究國際中心年度講座|Partha Chatterjee教授:Empire and Nation/帝國與國族

2013思想、歷史與文化高等講座Madhava Prasad教授

2014 亞洲現代思想計畫年度講座—Ashis NANDY

2012思想、歷史與文化高等講座:戴錦華

Issues

相關學術活動

Inter-Asia.Org

IACS出版書系

專書

期刊

推薦出版品

出版相關座談會錄影影片

「重訪後街:以陳映真為線索的1960年代系列論壇錄影影片

左翼文獻資料庫

陳映真文獻資料庫

錢理群文獻資料庫

會議與座談錄影影片

戰後左翼口述計畫系列:以陳映真為線索

亞際書院

西天中土

陳映真的思想與文學

2011文化研究導論

魯迅:亞洲思想資源

連結機構

2010文化研究概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