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金門縣>>旅遊特色
旅遊特色
文風鼎盛
考古學者曾在金門發掘出距今約五、六千年前的貝塚,顯示金門在史前時代即有人居。據金門縣誌記載,金門之開拓可上溯晉代,中原六姓義民為避胡禍,落腳斯士。唐朝陳淵率十二姓牧馬於此,島民逐漸繁衍。至宋神宗時金門始納入中國版圖。大儒朱熹曾渡海來金講學,自此金門文風鼎盛,人才輩出,有「海濱鄒魯」的美譽。歷代金門出了四十三位進士,明朝小小西洪村,更流行一句傳唱不絕的「人丁不滿百,京官三十六」。
重視環境保護,賞鳥生態旅遊聖地
金門位於福建東南沿海的九龍江口外,四面環海,並擁有濕地、潮間帶、魚塭養殖場、旱田、及1949年後,政府大量植樹而成的樹林等,成為多變的鳥類棲所,鳥類資源豐富而多樣,同時也是候鳥南遷北往的絕佳中繼站,現有超過53科300餘種常見、罕見珍貴鳥種,並擁有全國鳥類最高棲息密度記錄,有些特殊鳥種僅出現在金門,在臺灣從無紀錄,因此,每年吸引無數的賞鳥人士前來。
觀光資源豐富
自1949年之後,金門經歷了古寧頭大戰、八二三炮戰、九三炮戰等多場戰役,經過戰火洗禮遺留了許多不可抹滅的歷史痕跡及戰役史跡,而金門處處充斥戰地秘境的景象,從島上遍佈的戰壕、碉堡、坑道、戰備工事、精神堡壘、戰史館等,以及佈滿千瘡百孔彈痕的牆垣,乃至如蛛網般交錯的戰備坑道,這些豐富的戰役史跡皆深具保存研究與觀光價值。
古跡保存良好,豐富的文化資產
金門縣現有38處(國家級古跡8處,縣市級古跡30處)。金門發跡於1600年前,拓墾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如唐代牧馬侯陳淵、南宋大儒朱熹、明朝大將兪大猷及延平郡王鄭成功等,皆留下不少令人緬懷的史跡,歷代賢人遺留下來的宅第、宗祠、牌坊及勒石亦成為金門重要的人文景觀與觀光資源。
建築多元
金門素有僑鄉之稱,早期金門的祖先赴南洋經商有成,榮歸故里,回鄉整修祖厝或興建樓房,而樓房的建築風格融合了古厝與洋樓,中西合壁成為獨特的閩南建築風格,有燕尾式及馬鞍式的屋簷,俗稱五腳氣的洋樓回廊。而金門古厝的建築型式又可分為一落二櫸頭、二落大厝、三落大厝及三蓋廊,這種型式的古厝,在金門的傳統聚落裡比比皆是,百年古厝在金門並不稀奇,有些甚至從明、清遺留至今,走過戰火的洗禮和歲月的風霜。歷史的痕跡,能夠妥善保存至今,彌足珍貴。
傳統美食
金門早期受限於地理環境的影響,風沙大且土地貧瘠,生活不易,三餐常以雜糧果腹,但清苦之餘,也發展出一些獨特的點心和小吃,加上1949年後因兩岸對立,而引起外移人口大量遷入,金門遂成為大陸各省人口的彙集地。為了滿足大家的飲食喜好,金門的美食,融合了各省的優點。此外,金門傳統的美食有蚵仔麵線、蚵仔酥、廣東粥、酒糧蛋、燒餅、宴菜、熱炒沙蟲及清蒸螃蟹等,亦廣受歡迎。
地址: 891 金門縣金湖鎮新市里復興路1-12號 電話:(082)33-0697、33-3607 | 傳真:(082)332065
金門縣衛生局© 版權所有 本網站最佳視覺解析度:1024*768
關於金門
概念
推動步驟
國際指標
台灣健康城市
Logo介紹
組織架構圖
示範計畫與本士指標
策略與推動步驟
得獎紀錄
會議相簿集錦
八大面向
在地化指標
推動成果
縣民需求調查
社區參與計畫
社區參考資料
社區相簿集錦
高齡友善
失智友善